于柳的诗句(精选79条)

2023-11-06 09:06:49

于柳的诗句

1、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唐代:温庭筠《商山早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宋代: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关于柳的送别诗古诗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4、(陆游《游山西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5、——刘禹锡《杨柳枝词》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6、(柳永《少年游》)把伤春、惜别和相思之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借杨柳描写女子和爱情从审美的角度讲,杨柳随风披拂,娇羞依人,千般姿态,万种风情,极具女性的阴柔美,因而古人常用杨柳来形容女子的身姿容颜。

7、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于柳的诗句)。

8、关于杨柳送别的古诗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意象探幽在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也是最优美动人、缠绵多情的一个意象。

9、柳(唐)李商隐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10、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头,豆蔻梢头。”

11、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2、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13、用柳写送别的诗句“折柳”之深情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14、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

15、关于柳的送别诗“折柳”之深情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16、“折柳”之深情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17、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18、收拾日暮笙歌,万株杨柳属流莺。吴唯信《苏堤清明即事》

19、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长别几多情,含春任攀搴.

20、杨柳丝丝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丝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

21、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22、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23、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24、    高启《秋柳》:“欲挽长条已不堪,都门无复旧毵毵。此时愁杀桓司马,暮雨秋风满汉南。”描写干枯的柳枝,失去了往日那种青翠柔软、长条低垂的姿色,从而忆及人物,抒发了年华易逝、世事频更的感慨。

25、----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杨柳丝丝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丝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26、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27、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28、关于"柳"为意象的古诗和古词.采薇《诗经·小雅》

29、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春日登城郑思肖城头啼鸟隔花鸣,城外游人傍水行。

30、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1、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3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3、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初春小雨》)“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

34、回春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杨柳枝温庭筠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

3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36、柳条不一定能蘸水,水中柳影引导他长。杨万里新柳

37、细雨像微尘般地飘着,湖边的杨柳像新浴出来的少女的头发,滴着晶莹的水珠。

38、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39、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40、“折柳”之缘由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41、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

42、柳意象的形成亦是如此,它发轫于《诗经》,形成于六朝,盛行于唐宋。柳意象在六朝形成的原因可从从别离、相思、乡思、时间意识等方面审视。

43、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

44、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

45、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46、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杨巨源《折杨柳》

47、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48、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49、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50、(冯亦同,南京市作家协会顾问。1941年10月16日出生于柳堡乡柳堡头村,江苏宝应县人。1959年毕业于江苏省扬州中学,196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著有诗集《相思豆荚》、《男儿岛》、《正午的瞳孔》,诗歌评论集《红叶诗话》、《人生第五季——现代诗百首赏析》,文学传记《郭沫若》、《徐志摩》、《朱枫传》,散文诗剧:《朱自清之歌》等。曾为国家公祭日创作著名诗歌《和平宣言》。系王垄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相识30多年,始终习惯称王垄为“小老乡”,王垄则尊之为“恩师”。)

51、柳绝句(唐)杜牧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5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雄《寒食》)

53、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折柳”之乐曲“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54、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题咏柳,以。

55、为什么古人送别时不折别的,非要折腾柳树呢?

56、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57、但还须注意的是,当时还有折梅赠别的习俗。贺彻《赋得长笛吐清气诗》中的“柳折城边树,梅舒岭外林”是互文,意思是城边的柳树梅树被折来送别,只有岭外的梅柳才能舒适地生长。

58、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59、    李商隐是历代爱用“柳”意象的诗人,他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以春柳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自叹处世的生动写照。

60、《诗经》的影响。《诗经》中有四首诗说到柳,其中影响最大的要算《采薇》,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61、河两岸已由嫩绿色变为深绿的河柳,拂动着新生的柔软的枝条,倒映在河面上,使河水也染上绿色,仿佛一河翡翠向东奔流。失去了绿色的柳树那纵横交错的鳞状树皮,像是一个沉默苍老的人脸上的皱纹。

62、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3、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4、袅袅柳杨枝,当轩杂佩垂。交阴总共密,分条各自宜。

65、闺中红日奈何长。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66、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67、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

68、释义: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69、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70、这一习俗到唐代尤盛。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别。

71、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72、——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相关作者简介: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73、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74、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长别几多情,含春任攀搴.

75、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笛声而激起乡愁,触动离忧,何也?皆因此笛吹奏的是《折杨柳》曲!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杨柳生长于春,茂密于夏,枝叶葳蕤,生机蓬勃,所以古人常借咏柳来赞美春光歌咏大自然。

76、“柳”与“留”、“丝”与“思”、“絮”与“绪”谐音。中国人善于使用谐音表达情感,柳及其相关物的这种谐音便易于成为表达情感的媒介,这在六朝诗歌中大量存在。

77、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78、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折柳”之乐曲“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于月的诗句(精选63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