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吃中药效果好吗【文案100句】
【琪琪句子迷】精选夏季吃中药好吗、夏天吃中药效果好吗100句文案,广大句子迷们可以一起来欣赏这100句夏天吃中药效果好吗!
一、夏季吃中药好吗
1、①夏季多湿热,脾胃虚弱,故方中应加健脾消食、化湿醒脾开胃药,如山药、鸡内金、焦山楂、砂仁、佩兰等。
2、自古帝王人家多孱弱、短寿,而现在我们在享受帝王待遇的同时,也慢慢面临了同样的问题。得大病绝症的人越来越低龄化,满街的治疗不孕不育、阳痿早泄的广告和医院。
3、一副中药,一般需要煎服多次。
4、第二位朋友,属于内寒外热的真寒假热体质,夏季饮食调理的同时,中药驱寒补肾,是最佳的季节。
5、如果夏季不能吃中药的话,干脆让全国中医院都关门,员工都休假得了。
6、啥时候有病就赶快治病,和季节有什么关系。
7、这三个不同的典型体质,夏天的饮食和调理就完全不同:
8、再从具体问题讲,就说说夏天吃中药会不会上火?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有温法(用热性药祛寒)、清法(用凉性药清热)、补法、泻法等诸多治法;而中药基本药性有寒、凉、温、热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难道夏天医生给你吃寒凉清热药你还能上火?
9、长久以来,中医几乎等同于养生,很多人看中医常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去调理一下”,而中药几乎等同于补药,“吃中药弄不好就会上火”的想法根植在不少人的心中。
10、脾胃虚弱,没有食欲,胃胀腹满;
11、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不知不觉地吃着中药,只是我们自己觉察不到而已。就如同易经里的一句话,叫,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12、这一段时间经常有人问我,夏天可不可以吃中药?还有三伏灸是怎么回事?今天,我就在这里给大家做个解答。
13、前年秋冬季节,有一朋友的同事,5岁的女儿断断续续高烧几月不退,每次都烧到39度以上,甚至40度,就不断的输液、消炎、退烧,最后医院实在没有办法,告诉家长,要不回家给孩子准备一口缸吧,一发烧就采取泡水退烧,已经别无他法。听着是不是好像笑话,这也许真的算是物理降温的一种?
14、所以在煮药前半个小时把药泡了就好。
15、在服用中药的时候千万别吃吃萝卜,因为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特别是服用人参等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不仅会降低补药的效果,还有可能影响药物的补益作用。
16、“老人都说,夏天天气热,容易出汗,吃进去的中药都随着汗漏掉了。”这是我在门诊接诊中常听到的。正因为这个说法,好多病人夏天不吃中药,偏要等到立秋天凉了再找中医大夫吃药。如此一来,一些原本可以在夏天得到治疗的疾病硬是拖到秋冬才治疗,这样就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病情也因为延误而加重了。
17、只要你是脾肾阳虚,辨证准确,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吃!~没有说哪个时候不能吃,有人说伏天不能吃药,其实不然,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附子理中与四神丸中主要是附子十八反里说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与它能产生毒性!四神丸:补骨脂肉苁蓉吴茱萸五味子所以没有跟附子相反一起吃没问题!~~
18、如果与大自然的气候及规律相反、逆行,就会破坏根本,而伤了真元。
19、牙齿不好,掉的没剩几颗;
20、另外,更多的病人都是在医院用高压密封煎药机煎药,所用煎药设备多是高压煎药,对于中药有效成分的煎出更好,过滤更干净。按说明书常温环境下可以保鲜一个月,在冰箱冷藏保鲜40到60天。现在基本家家都有冰箱,难道家里的冰箱夏天和冬天温度还不一样吗?如果再拿夏天(冰箱)温度高说事,也确实没有道理了。当然,如果药液袋鼓起或者药液变味、有气泡时,药液很可能已经变质,最好不要服用。
二、夏天吃中药效果好吗
1、下面就夏季服用中药的误区一一为您解答。
2、大连中医药学会嗣和中医堂
3、腰疼多年、腿脚怕冷多年,冬日甚至整晚也暖不过来;
4、其实,我们只要是动一下脑子,讲一下道理,问一下为什么?这些误己误人的错误观点就都可以拨乱反正,都清清楚楚了。
5、养生、调理,一定需要跟大自然气候的变化相结合,天人合才会延年益寿。
6、他女婿刚五十来岁,说老爷子一包子劲,两人一起走路,比女婿走的还有劲。
7、赤小豆性味甘酸平,入脾、心、小肠经,具有较好的利尿消肿、解毒作用。《食疗本草》云:“久食瘦人”。应用赤小豆减肥,对伴有水肿的肥胖症效果尤佳。茶叶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有清头目、除烦渴、化痰、消食、利尿作用。现代研究证明,茶叶可以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和胆固醇与磷脂的比值,能防治高血脂症。茶叶所含的咖啡因有兴奋中枢神经作用,使睡眠减少消耗增加。另外,茶碱咖啡因还有利尿和兴奋代谢的作用。由此可见,其减肥作用是多种功能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正常情况下,多饮茶有益健康。。
8、通信地址:大连市中山区解放路321号
9、中医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天气热的夏天里,有其恰当的辨证论治法则,与其它季节一样,为病人提供高水平的中医临床治疗。
10、一是慢性病,病情不稳定或疗程没有结束的病人。为了治疗的连续性,不影响疗效,不主张停药。不要因为天热就停药,这样会影响治疗。肿瘤是一种慢性病,是人体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中医认为是全身属虚,局部属实。是人体自身稳态失衡和免疫功能失调的表现,肿瘤的中医治疗需要长期连续的治疗。每年入夏后,癌症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会有明显上升,一些原已康复的患者又重新住进了医院。因此,夏季肿瘤治疗不能掉以轻心。
11、这段话概括起来可以表达以下几层意思:
12、随着天气逐渐转热,夏季如约而至。在患者朋友中又开始流传着诸如夏季不要吃中药、吃中药上火、夏季不能吃补药,夏季中药易变质等言论。这致使许多应当接受治疗或正在治疗的患者,听信了此类谣言后自行停止用药,从而耽误了病情。其实,这些言论都是对中医的片面认识,是对中医的无知曲解。
13、消化道疾病如肝炎、慢性胃肠炎病人,在服用健脾、温胃和胃药的时候,千万别吃大蒜。因为大蒜里面含有大蒜素能刺激胃肠黏膜,使所服的中药不能有效地发挥治疗作用。
14、秋冬之际,注意养阴;春夏之时,重点养阳。
15、⑥同时,也要忌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冷饮也要少喝,这些东西都会损伤胃气,影响脾胃功能。
16、第三位小朋友,属于纯阳的热性体质,在日常饮食当常以性平食物为主,适当饮食消夏消暑的西瓜、绿豆汤、酸梅汤等,偶尔可吃几只雪糕冰激凌,注意,只能偶尔哦。如果大肆寒凉,消暑太过,慢慢会变成寒性体质,后患就无穷了。不是这样的高烧,不建议经常服用清热泻火的汤药,以免戕害肾阳本元。这样的体质,不适合驱寒补肾、艾灸、三伏贴等。
17、中药有寒热温凉的属性,中医就是利用中药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的病理现象,恢复或重建脏腑功能的协调,从而达到去除病邪、消除病因的目的。
18、不进行中医辨证,盲目服用补气补阳中药的人,尤其是属于阳盛、内热、虚热等体质的,不论什么季节都会上火的,不单单是夏季。
19、甲亢的治疗方案主要有药物治疗,放射性碘治疗,手术治疗。那么药物治疗周期比较长,复发率较高。放射性碘治疗周期短,复发率低,但是有发生甲减的风险。一般不推荐手术治疗。如果选择口服药物,建议用西药。
20、从中医角度来说,春天是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的季节。因为这个季节阳气生发、生机盎然,但也是各种病菌和微生物繁殖、复苏的季节,疾病很容易流行。
三、中药夏天吃好吗
1、比如秋冬皮肤腠理自然紧闭,防止风寒入内,同时也防止汗液外泄,顾护真阴。
2、《黄帝内经》说的很清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临床中我体会到,夏天正因为人容易出汗而使得阳气外越,容易出现气虚、阳虚,所以好些人容易在夏季出现昏厥、晕厥等急症。所以夏季人的体内反而要寒凉些,这正如夏天井水清凉,冬天井水温热一样,这本来是正常的生理,然而对于本来寒凉体质的患者来说,就会加重疾病或为秋冬生病埋下祸根,所以说春夏应养阳,是可以服用热性药物!当然不是让你上火,而是借着夏天之炎热特性来调整你身体缺的阳气或说是“火气”而让你身体更健康。
3、中医治病时,是根据病人身体的阴阳盛衰,也就是水、火的盛衰情况来开方调理的,也就是你的身体偏寒,中医师便会开处偏热的中药调理,你的身体热,中医师便会开处偏寒的中药调理。如果,夏天你吃了中药后上火明显,那是因为你的中医大夫开药时没有把握好你身体的寒热性质罢了。
4、俗话说的好,想要药材不浪费,煮药之前泡一泡。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通过“泡”这一工序,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可以很好的浸出,药效会比没有浸泡就煮来的好。
5、喝中药时不要吃萝卜
6、“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7、中药吃久了当然会会肝脏有害了,不要相信现在有些说法中药没有任何副作用,那是谬论。是药三分毒,只是中药副作用反应慢而已,不是没有副作用。肝脏是人体的解毒器官,不管吃药,还是平时吃任何的东西都是要经过肝脏肝脏代谢。吃进腹中的有害物质、残余农药,药物等经肝脏处理后活性和毒性降低,或者将其降解为水容性产物最后排出体外,这就是它的解毒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药物经肝脏生物代谢后毒性反而增强,对人体产生危害。所以说中药吃久了对肝脏有危害,建议你挺一阶段在服用。
8、夏季暑热,易耗气伤阴,常见乏力多汗症状,应注意益气养阴,清暑泄热,可加用太子参、五味子、麦冬、西瓜翠衣、荷叶。
9、大连中医药学会金州门诊公众平台
10、日常饮食养生也是如此,一定以夏季固护阳气为基准。
11、“出了汗,中药就随着中药漏掉了。”何其愚昧!如果这样,你夏天吃的饭,喝的汤、饮料、酸奶、牛奶,喝的西药,比如你喜爱喝的果粒橙,难道都随出汗出掉了?夏天生病了不吃药治疗吗?其实,中药跟其他饮、食一样,它必定是经过机体代谢后才能从汗、尿、大便排出。我们要了解这一生理科学!
12、很多年轻人,雪糕、冷饮、冰啤、冷气等,大肆寒凉,怎一个过瘾了得;很多中老年朋友,苦瓜、西瓜、莲子芯汤、绿豆水等等寒性食物,大快朵颐,过瘾一个夏季,殊不知这都是完全违背了自然规律,和身体的原本需求相违背,所以才形成当代人,特别是年少嗜凉的朋友,成年后,体质大多寒凉一片。
13、首先从大道理上讲,中医中药在中华大地传承了几千年,西医在我国的普及应用还不到一百年。难道几千年来我们的先人们夏天得病了不治?更何况过去越是暑夏之季,越多疫病流行,没有中医中药为我们中华民族健康保驾护航,哪有中华民族的的繁衍昌盛。
14、但是大家也要注意,不同种类的药材,需要浸泡的时间是不一样的,而且夏天天气热,泡久了,药材可能会变质。
15、问他是否从不吃寒凉,他说由于长年皮肤怕冷而且疼痛,所以从20来岁得病以后,哪怕是一口常温的水都没有喝过,他的饮食一定要是温热的,更别提寒冰雪糕饮料等,更是碰都不碰。
16、中医学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根本原因就是体内的阴阳不能协调,不能相互制约,从而出现偏盛或偏衰,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发疾病。
17、当然可以,夏天更容易出现气血不足症状,如果运用得当,正当其时,只是必须准确辩证,如果温热药物加于阳亢之体,再加上夏季阳盛,只会火上浇油。
18、有的人选择在煮完第一次的药之后,直接添水煎煮第二遍。
19、夏天尽量不用补气血的方法,主要是顺应天气养阳气,只要不伤阳气就算养阳气。阳气充盛,人体的气血能够畅行无阻,可以治愈由于气血阻滞而引起的许多疾病。比如说,很多慢性病在夏天会减轻,如心脉淤阻的心脏病。夏天虽然讲养阳气,但也要注意防止中暑,不要在室外高温环境长时间工作,注意补充水分。
20、每逢夏季,总会有患者说,大夏天的,不喝中药了。
四、夏季能吃中药吗?
1、〓〓〓〓〓〓〓〓〓〓〓〓〓〓〓〓〓〓〓〓〓〓〓
2、四是痰湿重的人。这些人往往偏胖,常常觉得身体困重乏力、气短胸闷、汗多粘腻、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而粘、舌胖苔厚腻。因为夏季脾胃功能相对偏弱,最易导致湿困脾胃,特别是梅雨季节,表现更为突出。暑湿气盛的时候,这些人会非常难受,所以夏季用一些藿香、佩兰、薏仁、苍术、焦山楂、茯苓、陈皮等等健脾化湿、和中助运的药物,对他们很有帮助。
3、下面让我们从中医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4、百年前,冰箱空调还没被发明的时候,也只有皇家帝王,才可以冬天在河里取冰,储存在地窖中,夏天拿来冰水果、做冰镇酸梅汤,也只有皇帝皇子,后宫嫔妃小主才能享受到的殊荣。
5、再比如春夏腠理开泄,毛孔打开,排出汗液,同时也排出秋冬所受之寒。所以后来的中医根据这个道理,发明了“冬病夏治”,而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三伏贴”,现在几乎所有中医院都会开展这项治疗。
6、回答这个问题以前,先来看一段《黄帝内经》的话:
7、似乎中药到了夏天自动变成了禁品,到底是什么浇灭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药的热情?夏天能不能喝中药,又该怎样喝中药呢?
8、中药里有许许多多的如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清热解暑、清头明目、清热利咽的有效药物,如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板蓝根、大青叶、胖大海、黄连、黄芩等等,可以治疗各种类型的热病、火证。这类寒凉药何时服用都可以清热祛火,何来上火一说?所以,在辨证论治的指导下,如果病人夏天患了寒病,也必须用热性药寒者热之,辨证准确,用药准确,何来吃中药上火之说?
9、每次在大街上碰到有的家长,给小儿吃雪糕,真恨不能上前夺了去,告知一通,无知的爱就是伤害啊!
10、二是那些本身属于气阴亏虚的患者。这类人,往往到了夏季特别“不耐热”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慌、心烦或五心烦热、汗多、失眠、口干、大便干燥或排便无力、食欲不振、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等。夏季暑热气盛,最易耗伤气阴。这也是一些体质较差的人,夏季会“疰夏”的主要原因。所以,这样的人,夏季吃中药调理,通过益气养阴、清热和中、宁心安神、生津止渴等等,可以帮助他们安然度夏。
11、⑦要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夹杂,病邪难愈。
12、②补血药易壅滞脾胃,用量不宜过大。
13、难道古代人夏天生病就不治疗不吃药了?夏季是传染病高发季节,难道得了传染病就坐以待毙,不吃药?古人有这么傻么?夏季得了胃肠感冒,也就是中医讲的暑湿感冒,喝点藿香正气就好,难道藿香正气不是中药?
14、中药有其独有的药性,所谓:寒、热、温、凉。中医对病人的辨析也要区分虚、实、寒、热。而中医临床治疗的原则可以归纳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显然,中医临床是最讲究因人而异,对证下药的。简言之,如果病人是热证,那么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季中医也可以用凉药;倘若病人是寒证,即使是在炎热的三伏天,也可以用热药,这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显然,寒证用热药,是针对病证,而不会导致上火!
15、中药对很多慢性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有些病人一进入夏天,就自作主张的停了药,觉得夏天喝中药不好,喝多了会上火。
16、补阳药应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加,以免过犹不及,矫枉过正。
17、而现代人由于空气、水、土壤的污染,最重要的是空调、冰箱的出现和普及,30岁以上的,阴虚阳亢的热性体质百无一十有八九都是畏寒怕冷、内寒严重的寒性体质,所以几乎是绝大部分成年人,都适合夏季喝驱寒补肾药调理。
18、喝中药时不要吃大蒜
19、也就是说,如果是寒性体质,夏天喝驱寒补阳的药,就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祛除体内的陈年久寒,夏天喝药,效果最佳;如果夏天喝清热泻火药,就不适合,就会耗损肾气,把人喝虚。
20、人体本身在千万年的不断进化当中,很多器官及功能,早已经暗合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所谓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才得以生生不息繁衍下来。
五、夏季吃中药好吗?
1、炎炎盛夏,天阳充沛,正是治疗寒冷性疾病的好时机,所谓寒冷性疾病就是一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阳衰虚寒类病证,如肺胀、哮喘、咳嗽、关节冷痛僵硬、怕冷、慢性泄泻、体虚易感等冬天多发性疾病。对于此种病证,中医会通过辨证论治运用一些温经散寒,活血通脉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中医又认为天气和人体是相应的,古人通过观察天气的变化推断出人体内气的变化。夏天天阳旺盛相应的人体内的阳气也比较旺盛,所以,对于寒冷性疾病即便不经过治疗,也会有所缓解甚至隐藏。此时若再加以提升阳气的中药治疗,就能够很好的扶阳固本,振兴阳气,以祛除沉积的寒气,调整人体达到阴平阳秘,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从而减少虚寒性疾病的发作,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2、如果家里没有,也可以用烧开的凉开水代替,这样既可以确保药效的发挥,也可以保证口感。
3、有很多病夏天会加重的,如刚才所说的气阴不足,如很多夏天才发病的冠心病患者,神经症中的焦虑症患者,中医都有极丰富的治疗手段。还有夏天的湿气很重,也会引起很多的病,如热伤风,腹泻,乏力,头目不清,甚至一些肝病等。这些,中医都有很好的疗效。
4、不用服用中药的前提是身体阴阳平衡,脏腑气血充实,健康无病。一年四季都适用这个道理。有许多疾病在夏天更容易罹患,如:皮肤病、胃肠道疾病、过敏性疾病等等,难道夏天就不用中药治疗了吗?显然不是的。所以,夏天只要身体有偏,就可以服用中药去纠偏。
5、夏天天气湿热,脾胃易被湿热所困,脾胃虚弱,食欲下降,即所谓苦夏,此时不欲食油腻,多喜清凉之食物,而较多的汤药口味苦涩,较难下咽,很多病人对服药有抵触,所以明知没道理,也更宁可信其有。所以应该将“夏天不能喝中药”,改成“夏天不想喝中药”,就更准确些。
6、夏天我建议都准备点西药,如氟哌酸等,因为,即使中药吃不坏肚子,夏天吃的东西,也很容易让人腹泻的。
7、首先,中药的基本药性包括寒、热、温、凉四气,辛、甘、酸、苦、咸五味。不同性味的药物治疗效果也不同,如寒凉的药物常用于治疗热证,而苦味有泻火存阴的效果,并非所有的中药都是辛热之品。再者,中医临床治法中包括温法(以热药祛寒)、清法(以寒凉清热)、补法、汗法等诸多治疗方法,以寒凉的方子及药物来清热泻火、解毒利咽,又怎会上火呢?而且,中医的临床用药是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的。冬季也会出现热证,此时若错用温补反而会耗损阴液而上火;反之夏季亦会有寒证,若错用寒凉则易损中阳,轻者腹痛泄泻,甚则出现阳虚诸症。辨证准确,随证治疗,又何来上火之说呢?
8、中医学讲究“天人合一”,那就是说,无论是春、夏、秋、冬哪一个季节,人与自然都有一种相互影响而导致易发疾病,如春天里,风气当令,阳热上升,易发流感,中风,胃痛病等;夏天里,湿气当令,胃肠道疾病,低血压眩晕,胃肠型感冒多发;秋天里,燥气当令,则肺部疾病及皮肤病多发;冬天里寒气当令,则腰腿关节冷痛,心绞痛,肾病水肿等多发。由此可见,因为季节气候的不同,人们易患疾病也不同,中医讲究因时制宜,在不同的季节,给予适当的疗法,选择针对性的中药治疗。
9、并不是说有了这些症状就会立即得大病,而是如若依然如故的作息、饮食,就真的会发展成大病,至于发病时间的长短,主要是看先天体质,先天体质好的,扛的时间长一点而已。
10、补血药易壅滞脾胃,用量不宜过大。
11、就像这位朋友,先天体质还好,自述年轻时身体好的很,所以即使这些症候都出现,也还扛了几年。但慢慢发展到了已经转移扩散再来调理,就只有死生各半的几率了。
12、夏季天气炎热,吃水果好处多多呀!但是我觉得冰冻来吃,冰箱里太多东西,容易串味!而且冷的吃多了是容易拉肚子!
13、如肺胀、哮喘、咳嗽、关节冷痛僵硬、怕冷、慢性泄泻、体虚易感等冬天多发的疾病,中医也采取冬病夏治的方法,通过中药内服、穴位贴敷等治疗措施提升人体阳气,扶阳固本,振兴阳气,祛除体内沉积之寒气,调整人体达到阴平阳秘,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从而减少某些疾病的发作,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14、心慌胸闷,经常气不够喘;
15、但夏天却也有些不方便的地方,如煎好的中药不好保存,爱坏等。如果吃坏了肚子是病没看准还是药坏了?好在是现在几乎家家都有冰箱,还能解决点这个问题。
16、要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夹杂,病邪难愈。
17、④夏季暑热,易耗气伤阴,常见乏力多汗症状,应注意益气养阴,清暑泄热,可加用太子参、五味子、麦冬、西瓜翠衣、荷叶等。
18、中医学认为: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天地初分后,便生阴阳二气。天为阳气,地为阴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形成五行,也称五运。阴阳二气相互流行,则生火、热、风、寒、湿、燥六气。人生天地间,得天地之全气,故为万物之灵。世间的昆虫禽兽,草木金石,虽与人异类,但也是秉天地之气而生,也随五运六气而长,所以其性与人相通,其与人不同的地方,是不得天地之全气,仅得天地之偏气,故其性或偏于阳,或偏于阴,或为苦寒,或为辛热,这就是万物不及人的地方。所以古人认为,每一种药物都具有一种偏性,而治病即要依靠药物的偏性发挥作用。
19、这位叔叔,是“冰包火”的体质,由于他内里阳气足,所以寒邪就一直没有入内,一直都在腠理和皮肤。
20、事情真的是这样吗?正确的回答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