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扬娜拉徐志摩原文出处【文案100句】
【琪琪句子迷】精选沙扬娜拉徐志摩、沙扬娜拉徐志摩原文出处100句文案,广大句子迷们可以一起来欣赏这100句沙扬娜拉徐志摩原文出处!
一、沙扬娜拉徐志摩
1、1924年5月,泰戈尔和徐志摩携手游历了东瀛岛国。这次日本之行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回国后撰写的《落叶》一文中,他盛赞日本人民在经历了毁灭性大地震后,万众一心重建家园的勇毅精神,并呼吁中国青年“everlastingyea!”要永远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2、妩媚是天生,妩媚是天生!
3、Sayounara(Farewell),mydearmaiden!
4、提起徐志摩的诗作,除了最负盛名的《再别康桥》,也不得不提他另一首篇幅虽短而足以匹敌的小诗——《沙扬娜拉》。在这首小诗里,诗人与日本女郎的情感交流处在爱与非爱、似与不似之间,所以徐志摩就竭力发挥朦胧、含蓄这些祖传美学“秘方”的现代效用,使这首小诗最大限度地吊足了深具传统审美经验的读者品诗、嚼诗的口味。
5、离别总是让人悲伤的,但离别却也是让人刻骨铭心的。诗人正是抓住了这离别前的一个镜头,让时间凝结在这道别的一瞬。“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女郎微合含情的双眸,低下了头,此时的她有道不尽的娇柔,作者将之比做“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习习凉风拂过,洁白的“水莲花”娇羞的低下了头。
6、波心里看闲适的鱼群——
7、以上资料来源于北京大学出版社
8、如今,在归途上嘤嗡着小嗓,
9、(ToaJapaneseMaiden)
10、乌塔:歌唱的音译。沙鸡:酒的音译。
11、但无论如何,告别终究是难免的,只是我们没有想到那体味不尽的温情和娇羞,甜蜜而忧愁的体贴,都融化在结尾飞扬而出的那声“沙扬娜拉”之中了。
12、道⼀声珍重,道⼀声珍重,
13、像⼀朵⽔莲花不胜凉⻛的娇羞,
14、这⾸诗免于西化,不仅在韵味,也在句法。全诗五⾏,没有主词,没有散⽂必需的联系词,没有累赘堆砌的形容词,更没有西化句中屡⻅的代名词:转接⽆痕的⼿法是地道的中国传统。
15、是徐志摩参观日本民俗与名胜古迹后有感而写。但日本跟中国是宿敌,所以那个男生不让你说沙扬娜拉是觉得这样说显的太亲日,忘记了长辈们所遭受的苦难与仇恨。另外,他也不是让你仇视日本的一切,否定日本的一切。日本有好的东西,我们当然可以用,可以学习。很多先进于我们的方面我们必须予以承认。但是我们也要谨防日本这个带有极大侵略性的民族再次深深的伤害我们。以前的血债,有条件以后也是要讨还的~。
16、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17、徐志摩恐怕是中国现代文人中最会享受生活、享受爱情、享受能够落到自己身上的幸福的人,尤其是在和女人的交往上,也最充分地实践了他所追求的爱、自由、美,“潇洒”一词恐怕是其人其诗最突出的彰显了。
18、健康,欢欣,疯魔,我羡慕,
19、被誉为“语文教师教学参考的圣经”
20、我爱慕她们颜色的调匀,
二、沙扬娜拉徐志摩原文出处
1、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访问结束归国,日本女友人前来送行,身着日本和服,盘着秀美的头发,举止温柔,步履轻盈,向诗人挥手告别,表情中带着几分羞涩和不舍,相处的那段日子如蜜般甜美,如今就要分别,一种莫名的忧愁涌上心头。诗人以神传情的效果发挥的淋漓尽致,让人久久回味。
2、为你,我愿倾尽伞下一世温柔
3、蝴蝶似的光艳,蝴蝶似的轻盈——
4、啊,那碧波里亦与她的芳躅,
5、一声声的木屐,清脆,新鲜,殷勤,
6、比如熏风与花香似的自由,
7、“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移译,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悠悠离愁,千种风情,尽在不言之中!
8、江户时代的僧侣作家浅井了意在《浮世物语》如此告白:生活就是为了及时享乐,将注意力集中在欣赏月亮、太阳、樱花和枫叶之美。即使面临贫困,也不用在乎,不用沮丧,只要学瓢瓜随波漂浮,这就是“浮世”。
9、沙扬娜拉!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10、上天去捉弄四面八方的风;
11、我想,倘若隐去了诗题,前四句所呈现的温柔缠绵而又轻灵飘逸的告别情景在传达两性交流的体验中应该具有很大的普适性,而结尾的这句“沙扬娜拉”虽与中国常用的告别语“再见”同义,但这不仅是徐诗一以贯之的出于对音调、音节、韵律等的用心,更在于它在极有可能的普泛性告别仪式中平添了余味无穷的异国风情,将我们于常态的告别经验中带到了极具新奇感的特殊审美视界,让我们不仅在记忆中定格了充满柔情的告别,更能掂量出其中蕴含的希望、寄托和期待!正如古人所谓的既有“藕断丝连”又有“异军突起”之感。
12、然而,诗人没有让自己的心潮恣意翻腾,他没有忘记这仅仅是一次告别,所以他必须尊重日本女郎的告别方式,他更要用心来倾听她告别的叮咛:“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13、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中国现代著名诗⼈。1915年考⼊北洋⼤学预科班,次年⼊北洋⼤学,再次年转⼊北京⼤学政治学系。1918年,诗⼈转⼊美国克拉克⼤学,第⼆年转⼊哥伦⽐亚⼤学研究院,⼀年后获硕⼠学位。1920年,⼊伦敦剑桥⼤学当特别⽣,开始新诗创作。
14、邮箱:499068195@qq.com
15、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
16、1924年5月,泰戈尔、徐志摩携手游历了东瀛岛国。这次日本之行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回国后撰写的《落叶》一文中,他盛赞日本人民在经历了毁灭性大地震后,万众一心重建家园的勇毅精神,并呼吁中国青年要永远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17、“乌塔,乌塔”!山灵不嫌粗鲁的歌喉——
18、如此一来,“浮世绘”一词也因运而生。而这种代表“虚浮世界的绘画”,便成了日本风俗画的代名词。
19、“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诗人首先摄住了日本女郎“一低头”的美感,我们虽然难以具体把握她的年龄、体态和容颜,但“最是那”已传达出诗人的心动神驰,因“一低头”而愈益彰显的“温柔”已成为他最美好的记忆,而“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则把“一低头的温柔”的美感体验作了具象化的延伸,从而让美有了色泽,有了质感,更有了鲜活无比的精神情态。
20、诗⼈在短短的五⾏诗句中,表现了对⽇本⼥郎依依惜别的深情,并塑造了⼀位性情温柔、形神毕备的⽇本⼥郎的艺术形象。
三、沙扬娜拉徐志摩原文翻译和理解
1、撑定了长篙,小驻在波心,
2、我欣幸我参与着满城的花雨,
3、连翩的蝴蝶飞舞,“阿罗呀喈”!
4、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5、诗的伊始,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并列的意象妥贴地重叠在一起,人耶?花耶?抑或花亦人,人亦花?我们已分辨不清了,但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透彻肺腑,象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样。接下来,是阳关三叠式的互道珍重,情透纸背,浓得化不开。“蜜甜的忧愁”当是全诗的诗眼,使用矛盾修辞法,不仅拉大了情感之间的张力,而且使其更趋于饱满。“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移译,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悠悠离愁,千种风情,尽在不言之中!
6、浮世绘,也称作为日本的风俗画、版画,是日本江户时代的一种民间绘画艺术。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虽然浮世绘常被认为专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画(日语称为锦绘),但事实上也有手绘的作品。在日本的艺术发展史上,浮世绘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7、第二句用一个比喻“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以水莲花在凉风吹拂下的颤动作比,为了突出其柔媚的风致,进而刻画女郎的娴静与纯美。但要看到,这句诗表面上写这位女郎的体态弱不禁风,其实是衬托女郎在离情别绪的内心痛楚,气氛孤单凄凉。通过这一比喻,读者的想象力即可超出现实的空间,飞翔得更加高远了。
8、保津川有青嶂连绵的锦绣;
9、因此,我们虽然缺乏对日本女郎身姿情态的具体把握,但我们触摸着诗歌婉曲的语言就像触摸着这个日本女郎曲线的身体,也触摸到她流淌的心河一样,我们于温暖的柔情中感到一点清纯的凉意,又在丝丝凉意中感到丝丝温暖,当然,我们也更真切地感到了诗人被激活的心和难以平息的心潮。
10、我也不想放一只巨大的纸鹞
11、徐志摩的爱情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他的诗作也是经久不衰的话题。作为新月派诗人的代表,徐志摩既有新月诗人所共有的绅士风情,又有许多文人所不及的灵活多变、挥洒自如的才子气度,所以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既不是郭沫若的热烈疯狂,也不是闻一多的庄严沉重。
12、碧波里那掩映着她桃蕊似的娇怯——
13、通过语句重叠。平凡而韵味实足,正如第四句所写“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诗人在品味这一声声“珍重”里所包含的“蜜甜的忧愁”后,以“沙扬娜拉”这一平常然而诚挚的告别词结束,不仅是点题,而且通过这包含着复杂情谊的语调,把女郎声声嘱咐,殷殷叮咛的眷念心情传达出来。这句“沙扬娜拉”是深情的呼唤,也是美好的祝愿。
14、这首诗十分微妙而逼真地勾勒出送别女郎的形态和内心活动。短短五句,既有语言又有动作,更有缠绵的情意,寥寥数语,而形象呼之欲出,充分显示了诗人传神的艺术功力。
15、最后一句表“再见”的日语拟音“沙扬娜拉”轻轻道出,在与三个“珍重”互文互释之余,进一步强化了首两句对日本女子温婉羞赧一面的描画。
16、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17、滴入我的苦渴的心灵——
18、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19、本文由徐志摩写于1924年5月陪泰戈尔访日期间。这是长诗《沙扬娜拉十八首》中的最后一首。《沙扬娜拉十八首》(赠日本女郎)。沙扬娜拉,日语“再见”的音译。
20、对⽅难以割舍的爱慕敬仰之意。
四、沙扬娜拉徐志摩出处
1、这是一座墓园;谁家的墓园
2、Whatthrillsmemostisthetendernessshownwhileyoubendyourhead;
3、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访问中国,徐志摩一直相随在他身边。1924年5月29日,徐志摩又陪泰戈尔一行前往东京讲学。在访日期间,他写了长诗《沙扬娜拉十八首》,收入在中华书局1925年8月版的诗集《志摩的诗》中。1928年8月,徐志摩自己删改的、上海新月书店出版的《志摩的诗》,将《沙扬娜拉十八首》的前十七首删去,仅保存了最后一首,即这首副标题为“赠日本女郎”的诗。
4、这首诗只有短短的五行,没过华丽的辞藻,没有冗长的外景烘托,却给人勾勒出了一个清新,朋友依依不舍分别的动人画面。沙扬娜拉是日语中再见的中文音译,如果这是一个女孩的芳名,那一定很受欢迎,这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名字。
5、我是一只幽谷里的夜蝶:
6、Takecare!Takecareofyourself,mydearmaiden!
7、通过语句重叠,平凡⽽韵味实⾜,正如第四句所写“那⼀声珍重⾥有蜜甜的忧愁”。
8、(1)(答出1种即可)比喻:用不胜凉风的水莲花来比喻女郎的纯洁温柔多情可人。反复:道一声珍重反复出现,表达出告别女郎时对女郎的隐隐祝愿,体现惜别之情。(另,细节描写也可)(2)诗人用浓郁的抒情笔调,寥寥两句,就勾画出一个可爱可亲,热烈又缠绵的日本女郎形象。“甜蜜”写出坐在在女郎面前的满足、幸福,“忧愁”写出作者的依依惜别,悠悠离情。甜蜜的忧愁看似矛盾,实给人联想的张力,表达出作者在于女郎告别时的复杂心情。(意对即可)。
9、《沙杨娜拉》这首诗十分微妙而逼真地勾勒出送别女郎的形态和内心活动。短短五句,既有语言又有动作,更有缠绵的情意,寥寥数语,而形象呼之欲出,充分显示了诗人传神的艺术功力。
10、像不逞的波澜在岩窟见吽嘶,
11、历时五年,这套“语文教师教学参考的圣经”全新修订!
12、节选自中国爱情诗词选译
13、以一朵不胜娇羞的水莲状写日本女郎温柔的神态,贴切传神,既纯洁无瑕,又楚楚动人。一声“沙扬娜拉”,轻飘而不失深沉,随意而不失执著,简洁而又充满异国情调。这首诗充分显示出诗人徐志摩善于勾勒,巧于传情,以及他驾驭语言的非凡功力。
14、萧乾、周汝昌、施蛰存、程千帆、袁行霈
15、Thecherishbearssweetsadness,
16、最后诗人的一句“沙扬娜拉”可谓是点睛之笔了,一声充满了异域风情的道别,随着徐志摩飘到了那东瀛岛国,让全诗极其简练,却又不显得内容空洞粗浅,尽展志摩于作诗之道上的造诣。
17、沙扬娜拉!(大阪庆典)
18、这诗是简单的,也是美丽的;其美丽也许正因为其简单。诗人仅以寥寥数语,便构建起一座审美的舞台,将司空见惯的人生戏剧搬演上去,让人们品味其中亘古不变的世道人情!这一份驾诗驭词的功力,即使在现代诗人中也是罕有其匹的。而隐在诗后面的态度则无疑是:既然岁月荏苒,光阴似箭,我们更应该以审美的态度,对待每一寸人生!
19、徐志摩与泰戈尔、林徽因
20、问题来了,徐志摩的《沙扬娜拉》究竟是写给谁的?我们又该如何品评这首诗呢?
五、沙扬娜拉徐志摩赏析
1、墓中人生前亦有与山峰与松馨似的清明——
2、那种欲言又止的举动,正表现了日本女性的贤淑、温存与庄重。同是写离别,日本女郎与诗人告别,毕竟不同于中国女子与情人的告别,对作者自是别有一番情趣,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对此记忆犹新。
3、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
4、她们流眄中有无限的殷勤;
5、全文虽只有48个字,却为展现了一幅别样的惜别画面,精炼的文字将画面渲染的美不胜收,充分体现了作者所追求的诗歌绘画美与音乐美。扩展资料《沙扬娜拉十八首》收入1925年8月版《志摩的诗》,再版时删去前十七首(见《集外诗集》),仅留这一首,题作《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该作品短短五句,却包融了无限的离绪和柔情。
6、Thetendernessofthebowlingatbestlikealotusflowerwhoisshytofacethecoolwind.Holdingacherish,
7、徐志摩这首诗写于1924年5月陪泰戈尔访日期间。这是长诗《沙扬娜拉十八首》中的最后一首。《沙扬娜拉十八首》收入1925年8月版《志摩的诗》,再版时删去前十七首(见《集外诗集》),仅留这一首。沙扬娜拉,日语“再见”的音译。
8、作者以以凉风吹拂下颤动的水莲花作比,显然为了突出其柔媚的风致,进而刻画女郎的娴静与纯美的神态。不矛盾。女郎处在将要分别、不忍分别、又只好分别的复杂的情绪交织之中,她不能一味沉默,只好把万千浓情蜜意化做一声声的“珍重”,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爱慕敬仰之意;诗人与这位温柔多情的日本女郎在交往中已经结下了真挚的友谊,即将分别,顿生“忧愁”。用“沙扬娜拉”作结,不仅点题,而且把女郎的声声嘱咐,殷殷叮咛的眷恋心情,传达出来,这是深情的呼唤,也是美好的祝愿。
9、这是组诗中的最后⼀⾸,写于1924年作者随印度诗⼈泰⼽尔访⽇期间。这是⼀⾸赠别诗,也是徐志摩抒情诗中的“绝唱”,向来为
10、1924年5月,泰戈尔、徐志摩携手游历了东瀛岛国。在回国后撰写的《落叶》一文中,他盛赞日本人民在经历了毁灭性大地震后,万众一心重建家园的勇毅精神,并呼吁中国青年也要永远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11、作者:徐志摩,男,原名章垿,字槱森,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12、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
13、废一关湍险,驶一段清涟,
14、是徐志摩和一个日本女子告别时的一幕场景,描写这个女子告别时温柔娇羞的神态意思是两人告别时,日本女子温柔谦恭的本色就是低头鞠躬,这个动作使徐志摩想象到一朵在凉风中飘摇的水莲花,然后两个人互相说珍重,这一声珍重里有相识的甜蜜和分别的忧愁.沙扬娜拉!是日语音译,是再见的意思
15、增添我梦里的音乐——便如今——
16、像衰老的武士诉说壮年时的身世,
17、这⾸⼩诗韵律和意象都很贴切⾃然,起句好,结句更有余味。论者常说徐志摩西化,就这⾸诗来看,却婉转温柔,⼀声“珍重”三次低回,有⼩令之感。柔情在这诗⾥,可说是恰到好处,过此就真的纤弱了。
18、我饱啜了芬芳,我不讳我的猖狂:
19、在这言与不言之间,彼此都恰到好处地调控着极有可能的情感冲动,只将无限的柔情和依恋倾注于瞬间的告别,把简单而常见的外在仪式定格为美不胜收的永恒风景。
20、《沙扬娜拉十八首》收入1925年8月版《志摩的诗》,再版时删去前十七首(见《集外诗集》),仅留此一首,题作《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这首诗写于1924年作者随印度诗人泰戈尔访日期间,这首送别诗也是徐志摩抒情诗的绝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