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翻译手写【文案100句】
【琪琪句子迷】精选隆中对翻译、隆中对翻译手写100句文案,广大句子迷们可以一起来欣赏这100句隆中对翻译手写!
一、隆中对翻译
1、东诸侯:山东的诸侯,这里指齐、楚、燕、赵。
2、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3、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兴复汉室应该采取哪些策略?
4、关羽、张飞等不高兴,刘备就解释给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般。希望你们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关羽、张飞才不说了。
5、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6、好(hào):喜爱。为:唱。
7、据我了解,隆中对是指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对刘备说的一番话,主要是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他的策略。隆中是诸葛亮居住的地方,“对”可以理解为对策,策略。
8、谓:认为。计:计策。安:疑问代词,怎么。
9、译:但是我还不想罢休,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10、从《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出,《隆中对》是诸葛亮对当时政局的看法,并且针对刘备集团无根据地的处境提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方针。概括起来,诸葛亮《隆中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但《隆中对》提法并非由作者陈寿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12、译:从此先主刘备与诸葛亮的感情一天比一天亲密。
13、末尾笔锋一转,回到冷酷的历史现实:即六国决策者目光短浅,不识“天下之势”,彼此“背盟致约,以自相屠灭”,以致“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突”,从而自食恶果,相继灭亡。文章截然而止,含不尽感慨。
14、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5、躬:亲自。陇亩:田地。
16、古义:拜访;今义:照顾。
17、与俱来:与(之)俱来,和(他)一起来。俱。一起。
18、刘璋暗弱:刘璋(当时的益州牧)昏庸懦弱。
19、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20、窃:私下,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二、隆中对翻译手写
1、文中反复论证秦与六国争天下,关键就在韩、魏之郊野。因为对秦来说,韩、魏首当其冲,若韩、魏不附,乃是其腹心之疾;对山东之各诸侯国来说,韩、魏是他们理想的屏障。所以在七雄相斗的形势下,韩、魏的地位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就是当时起决定作用的“天下之势”。
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3、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4、宋仁宗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力量,要求两浙添置弓手,增设指挥使等官职。司马父子认为这样做,并没有什么好处。于是由司马光代父草拟《论两浙不宜添置弓手状》,从各方面阐述添置弓手增设武官。
5、古义:接近,趋向;今义:就是。
6、孙权虽据有江东之地已历三世,但其缺乏统一天下的雄心,而诸葛亮志在结束分裂割据,完成统一大业。况且孙权承继父兄基业,属下早已有张昭、周瑜等一批元老重臣。诸葛亮深知如到孙权之处,同样难以施展其盖世之才。因此,在张昭荐亮于孙权时,诸葛亮不肯留下,人问其故,诸葛亮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7、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8、是诸葛亮的文章,因为隆中对对当时的形式进行了睿智的分析,吸引了政客们,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
9、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10、可以为援:为:作为。援:外援。
11、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12、“以二国”三句:意谓用韩、魏二国的力量共同对付秦国,齐楚燕赵四国则可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地帮助韩、魏二国的急需之物。阴助,暗中帮助。
13、西和诸戎:向西和中国西部各族的和好。
14、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
15、声明:此资源来源于网络,非常感谢原作者的分享!如原作者见到后认为不妥,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
16、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17、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利用“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的声望,招揽人才,“内修政理”,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18、(80)箪食壶浆:形容人民群众热情迎接和款待自己所爱戴的军队。
19、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20、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三、隆中对翻译
1、不可胜数:胜:尽。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
2、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经过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东汉王朝已经是奄奄一息,名存实亡了。而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豪杰并起,跨州联郡者不可胜数。”各地的军阀势力纷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经过十多年的火拼厮杀,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并州;袁术占据扬州;曹操占据兖、豫二州;刘表占据荆州;孙策、孙权占据江东;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唯独刘备没有固定的地盘,率领部队辗转四方,先后依附于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
4、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5、宛、洛:河南南阳和洛阳这里泛指中原一带。
6、惟:只有。友善:友好,关系好。
7、争锋:争强,争胜。已历:已经经历。
8、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9、《梁父(fǔ)吟》: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歌词。
10、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11、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12、译:关羽、张飞才作罢了。
13、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14、古文名篇|杜牧《阿房宫赋》全文翻译及解析,一起学习杜牧给唐敬宗总结的历史教训!
15、古文名篇|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全文翻译及解析,一起体会陶渊明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操!
16、乃见:才见到。因:于是,就。
17、关羽、张飞等不悦,
18、枉(wǎng)驾:屈尊。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
19、鼎足之势: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20、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四、隆中对翻译及原文司马光
1、而在韩、魏之郊:韩国疆土有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中部,介于秦、楚、魏三国之间,为军事上必争之地。故云秦吞六国,首先战事当发生在“韩、魏之郊”。郊,邑外为郊野。周制,离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泛指城外、野外。与下句“韩、魏之野”,的“野”,同义,都是田野、国土的意思。
2、译:如果能占有荆州、益州,依仗它险要的地形,与西边各少数民族和好,对南方的民族进行安抚,对外联合结好孙权,对内革新政治;
3、译:荆州北有汉水、沔水为屏障,往南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面直通巴郡、蜀郡,这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4、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5、欲信:通“伸”,伸张。想。而:表转折。智术:智谋,才识。用:因此。
6、译:先主解释这事说:“我有了孔明,就如同鱼儿有了水一样。
7、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8、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9、《隆中对》就是写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作者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地完成的。
10、《隆中对》是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去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选自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这一千古名篇,许多人能够倒背如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此篇文章入选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
11、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12、险塞(sài):险峻的要塞。
13、伺其隙:窥侧着六国疲困的可乘之机。
14、古文名篇|吴均《与朱元思书》全文翻译及解析,一起体会富春江山水之美!
15、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并《三国志》。历经10年艰辛,陈寿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
16、古义:可以把;今义:表示许可。
17、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并《三国志》。历经10年艰辛,陈寿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18、译:先主刘备说:“好!”
19、乐(yuè)毅: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曾率领燕、赵、韩、魏、楚五国兵攻齐,连陷七十余城。
20、古义:总共;今义:平凡。
五、隆中对翻译及原文朗诵
1、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2、刘备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后来又到荆州投靠刘表,企图以“帝室之胄”的身份,用“恢复汉室”的名义,广揽人才,称雄天下。
3、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4、东汉末年,由于东汉王朝的残酷压榨和自然灾害的猛烈袭击,广大的农民家破人亡,颠沛流离,无以为生,被迫铤而走险。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在张角兄弟的领导下,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起义军用黄巾裹头,呼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义军到处,“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川黄巾起义的浪潮迅速席卷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沉重地打击了东汉豪强地主的反动统治。面临灭顶之灾的东汉王朝为了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急忙调兵遣将,向农民起义军疯狂反扑;各地的豪强势力也趁此机会招兵买马,加入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行列。
5、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6、之:代词,代与诸葛亮关系变好这件事。
7、(84)之:代词,代与诸葛亮关系变好这件事。
8、在益州要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以后北伐时的后顾之忧。
9、自相屠灭:指六国间自相残杀。
10、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1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12、不在齐、楚、燕、赵:这四国皆远离位于西部的秦国,不与其接壤,故云。
13、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14、思贤如渴:也作“求贤如渴”像口渴思饮一样访求贤士。形容罗致人才的急迫。
15、译: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而兵力薄弱。
16、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
17、全文紧扣“天下之势”,纵论六国与秦争天下中的成致得失,层层解剖,鞭辟入里,说透“自安之计”。而笔又一气流注,曲折尽意。
18、译:先主(回答)说:“您与他一起来。”
19、蒙尘:蒙受风尘,专指皇帝遭难出奔。
20、古义:大概今义: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