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语录文献
1、一开始,轮到阿里斯托芬发表颂词时,他无法控制地打嗝。
2、这个词原型为κόσμιος(cosmos),有“谦逊”的意涵。
3、换言之,喜剧诗人比悲剧诗人更为彻底地悲观,他诚实地面对了人的处境,看到了人的有限性。
4、二)认为阿里斯托芬的颂词与苏格拉底的颂词有十分紧密之关系,基于如下两个理由。
5、而他没有说的是,为什么我们恢复了原初的整全之后,我们就会幸福。
6、因此,所有的“整全”与“圆满”似乎都是诉诸爱若斯神的宗教性的保证。
7、这个问题最终指向的,与Suzanne的问题一致,那就是阿里斯托芬爱欲的对象究竟是什么。
8、我们又将如何理解阿里斯托芬的爱欲观。
9、于是,人应该做的,就是他讲辞一开头说的,建造最辉煌的庙宇,筑起最雄伟的祭坛,“所有这些(围绕爱若斯)的事情都太应该发生。
10、即意识到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认识的对象——灵魂自身从生成变化转向真理与存有(525d),于是,转向用不同的官能去观看不同的对象。
11、但笔者认为尽管Aristophanes的故事未涉及严肃的形上学思想,但寻求与另一半結合未必不能成為一种telos,因為若完整或整全是故事中的人类企求的,那便是其telos。
12、Luc Brisson, “Agathon, Pausanias, and Diotima in Plato’s Symposium: Paiderastia and Philosophia” , in Plato’s Symposium: Issues in Interpretation and Reception, (eds.) Lesher, Nails, and Sheffield, Cambridge mass, 26。
13、正如Suzanne文章中所提醒我們的,《会饮》不同于其他对话录以苏格拉底和对话者問答的方式展开,而是在序曲中便借规定喝酒的方式限制了发言的方式:每个讲者发表各自的爱神赞词。
14、阿波罗将人的头扭转面对身体的切面,也改变了人的视域。
15、因此最后,我们回到了第二部分的第三个问题。
16、阿里斯托芬并不如苏格拉底一般,将人真正的自身理解为灵魂,且是灵魂中最卓越的理性。
17、可是落回在具体中,我们究竟要爱欲的那另一半是如何找寻到的。
18、然而,我们在阿里斯托芬的神话中,他对于人的本性自然的构想却完全缺乏智性的层面,而仅是匮乏产生的欲望。
19、【情感语录文献】诗人与哲人尽管有相似的关怀,但他们对“自身”的理解,以及所得出的教导又是否一致。
20、或许,对苏格拉底来说,在阿里斯托芬(以及随后的阿伽通)的颂词中有着许多重要的概念,但诗人们对此却缺乏正确及深刻的理解和使用。
21、如果我们如许多诠释一样,将《会饮》中的六篇爱欲颂词理解为一种不断上升、攀登的阶梯,那么似乎每一个后来的讲者都会在前者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22、而在阿里斯托芬看来,现在的人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完全仰赖爱欲,彻底放弃僭越,服从秩序,规矩做人。
23、在《理想国》卷七中, 智性教育的功能便是让人“转向”(μεταστροφή,525c、532b)。
24、这种爱恋关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由雅典男性统治政治经济的社会关系。
25、神话中的人们拥有的只是阿芙洛狄忒式的云雨之欢,肉体的交合,而他们能够拥有的也只有这个,因为本身他们所依据的“相似”就是身体性的。
26、对于苏格拉底,他并不会否定“相似性”是构成爱欲的答案。
27、另一方面,Suzanne提议我们的读法是,每一位頌词内部都有柏拉图暗插的漏洞,他们的颂词都不是平整圆融的,而是有问题的,每一篇颂词都被柏拉图细微而巧妙地埋藏要害。
28、参K.J.Dover, “Aristophanes’ Speech in Plato’s Symposium”, in The 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 Vol. 86(1996), pp. 41-5Suzanne,p7特別是註腳3給了筆者很大啟發。
29、这一门学问,就是随后提到的“辩证的学问”(532b)。
30、唯一的答案似乎必须只能回到“相似性”去寻找——即:“与自己相似”。
31、这是人在神的强迫下的“转头”(μεταστρέφω,190e):人的脸从外转向了内,面对自己身体,特别是那一块意味着其过往遭遇的褶皱的疤痕,人的视域变了,在阿波罗的手术下,这是一种被迫的转向。
32、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神話本身似乎有些難以解釋之處而不是圆融的。
33、而在迪欧蒂玛爱之阶梯的最后,我们瞥见美本身,就是领悟圆满(τελευτῆσαι,211c10)。
34、由此,文章随后将分为三个部分。
35、可是在神话中,我们却能够看到神也有对人的顾虑与无奈,神并不能真正摆脱人的敬仰与献祭。
36、K.J. Dover, Greek Homosexuality , Harvard University, 1989。
37、Anthony Cooper,p578-57在这点上笔者不完全认同Cooper,他在文章(p57注22)处认为这位喜剧作家已经完全将幸福(eudaimonia)的意涵与目的(telos)或者终点分离。
38、这种学问“强迫”的转向,是灵魂自身在真正的爱欲与真正的言辞——辩证过程——即理性思维的调动中主动的、必然的转向,而理性恰恰是真正的灵魂自身。
39、Nussbaum的担心在这里显得必要:难道像爱这种对我们的幸福如此重要的事物,却同时是纯粹偶然的吗。
40、阿里斯托芬理解的自身,其实是身体性的。
41、阿里斯托芬神话里的社会状态看上去十分消极,人与人的相处仅仅是建立在“为了找寻另一半”的爱欲上,而这个爱欲本质上是非理性的。
42、并不是因为阿里斯托芬的神话中没有“灵魂”,只是因为“每个人的灵魂明显都还想要别的 什么,却没法说出来。
43、最后,贯穿阿里斯托芬爱欲颂词的一个关键词便是“整全”(holos),这是我们世人的原初自然,爱欲其实就是“欲求和追求整全”(192e10)。
44、”(189c)阿里斯托芬理解的强力,就是神的强力了。
45、但同时,严格的礼俗规定了少年一旦年龄到达成熟,便应脱身男童恋关系,不再扮演被爱者,而是长出第一缕胡须后结婚,并暗地转为另一段男童恋中主动的爱者。
46、贰在梳理完阿里斯托芬的神话故事后,我们似乎不难发现那些神话里里的吊诡之处,那些可能的漏洞: 圆球人被切割之后的一半是如何找到另一半的呢。
47、以这两项工作、进路的汇通来理解文章最初的核心问题:阿里斯托芬开始就扬言要教导爱欲的力量,以此成为众人的老师(189d)。
48、人当前的自然本性——渴望整全的爱欲,代替了曾经的自然本性——圆球人的僭越(hubris)。
49、阿波罗扭转了人的头使之朝内,人面对的自身,不是灵魂,而是人被神切分后的身体。
50、爱欲便是爱欲整全。
51、K.J.Dover, “Aristophanes’ Speech in Plato’s Symposium”, in The 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 Vol. 8 1996。
52、这与笔者下一个质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