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中的正反论证【文案100句】
【琪琪句子迷】精选劝学正反对比论证的句子、劝学中的正反论证100句文案,广大句子迷们可以一起来欣赏这100句劝学中的正反论证!
一、劝学正反对比论证的句子
1、出自:《劝学》先秦·荀子
2、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3、假舟楫——————→绝江河
4、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6、教育硕士、潍坊市人民政府督学。
7、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运用对偶式的整句,文意丰赡,节奏铿锵,具有美感。
9、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火就燥也,平地若水就湿也。
10、⑳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1、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1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3、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听在耳里从嘴巴出去;嘴巴和耳朵的距离,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
1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5、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6、顺风呼——————→闻者彰
17、荀子〔公元前313—前230年〕,名况,字卿,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18、(3)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19、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
20、陈存选20001
二、劝学中的正反论证
1、道路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先驱者披荆斩棘开辟出来的;钢铁不是从地下直接挖出来的,而是在熊熊的大火中熔炼出来的;老练的舵手是在与大风大浪、激流暗礁的拼搏中闯出来的;英雄战士的钢筋铁骨,都是从艰苦卓绝的境遇中锻炼出来的。
2、这是讲学习的操作性,即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先用四个积累、两个不积,说明学习的方法是“积累”;再用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学习的态度是要“坚持”、有毅力;又用蚓和蟹正反对比,说明态度还要“专一”,只有专有恒心,才能做好事情。
3、②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4、《荀子·劝学》中谈到学习的重要性,以“,”两句说明“学”与“思”的关系,强调既要重视学习,更要重视思考。
5、《劝学》尽管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
6、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古今大家的议论文名篇,许多运用了对比论证,例如,贾谊《过秦论》。在论证上,《过秦论》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善用对比,在层层对比中,翻出“仁义”的要旨;
8、分论点因为一时疏忽,走错路子,落得满盘皆输
9、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文中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10、跂而望——————→登高博见
1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2、本文的中心论题是什么?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设题意图:此题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便更快地背诵全文。)
13、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像、是、如等)。
1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6、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行善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
17、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18、荀子《劝学》的这一句,说的是君子需要博学并每天反省自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9、对比论证的论点: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0、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三、劝学中正反对比论证的句子
1、⑮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2、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3、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今天我们谈论的《劝学》,是荀子32篇中的首篇。“劝”是鼓励的意思,与“劝业场”的“劝”是同一个意思。荀子为何要鼓励人学习呢?其实开篇第一句话就有所阐明。荀子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在后天的学习上,无论是否学有所长,一个人都不应该放弃,而应该坚持不懈。因而荀子首先阐发的是学习的意义。
5、怎么学习呢?荀子说,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
6、“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用“輮”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
7、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8、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
9、荀子在《劝学》中用系列比喻论述学习重在积累,以“,”两句阐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
10、“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词中就生动的诠释了自由的相对性。鹰在天空翱翔,鱼在水里畅游,是何等的自由自在。如果反过来,把鹰置于水中,把鱼放在天空,那么,它们非但得不到自由,而且连生存都不可能。它们的自由都受着空间环境的制约呀。风筝只能在长线的牵制下,才能在空中自由飘动,翩翩起舞,倘若它抱怨长线对它的制约,并一味把长线扯断,那么挣断线的风筝,不仅没有得到更多的自由,反而要一头栽进泥潭,再也不能飞了。大至一颗颗行星,一旦脱离了它们的必须遵循的运行轨道,将很快变成一颗流星,在与其它星体碰撞及大气的摩擦中化为乌有。任何事物的自由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便是大自然的法则。
1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组排比如何?)。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否定式比喻,一对)。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正反对比式比喻,一对)。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反对比式比喻,又一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正反对比式比喻,再一对)。
12、论证时注意时刻围绕中心论点,譬如本段从学习可以使人得到提高和改变上论证了“学不可以已”的不凡意义。
13、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14、①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15、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16、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17、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上积累的重要性,其中有关“土”的比喻句是“,”。
18、《劝学》第三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
19、比喻论证法。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20、教学方法: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味比喻的意义和妙用。
四、《劝学》对比论证
1、其间,荀子曾一度离职,访问赵国,赵孝成王拟授上卿,他未就任。前254年,他又曾入秦访问,会见了秦王嬴稷和相国范雎,范相问所感,他说:“秦四世有胜,数也,非幸也。”又说“秦国形胜,治之至。然而殆无儒,是秦之所短。”这次访问,荀子没能让儒学西进,而秦国的强大势头、法制政治,倒是触动了他的灵魂。
2、逆境有如炼金炉,困难恰似磨刀石。逆境之所以能够造就强者,是因为它迫使人们去斗争,去锻炼;去求索、去提高。要战胜困难、艰险、灾难而改善处境生存下来,就必须成为强者,否则就会被逆境吞噬。强者,只有强者,才能在逆境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冲出逆境,改造逆境。:
3、《劝学》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和“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两个从反面论证了做事情要有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的句子。
4、欧阳修《伶官传序》,将唐庄宗的攻取天下的“盛”与失去天下的“衰”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得出了“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深刻历史教训。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如《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赤壁赋》“凌万顷之茫然”)
6、拓展延伸:积累、恒心、专注,是一个人学有所成的三种关键品质,我们在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而,而且,表递进;(2)而,表并列,可不译;参,读音cān,验、检查;知:通“智”,智慧。
8、这种说理文章,容易写得枯燥无味,而荀子善于用浅显贴切的比喻,来说明深奥的道理,他博采实证,娓娓说理,又句法精巧,用辞精美,句式搭配精当,警句迭出,妙语连篇,很多句子被后人引入文中,有的句子还活在人们口中。世代公认,在我国古文学百花园里,《劝学》是一朵色彩缤纷、香气四溢的奇葩。
9、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10、通假字:輮,有,暴,知,生。活用字:
11、至此,开篇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已得到了深入的阐发和充分的证明。《劝学》的这三段,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了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
12、第三层:以“蚓”“蟹”一组正反比喻,形象地论证学习的进步不在于自身条件的优劣,而在于专一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13、关于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当然还可以讲的更细更多,但百讲不如一练。相关训练习题和课件,可以去众公号寻找。
14、蟹六跪而二螯:而,表并列。
15、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
16、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则并不死板。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较难读,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十分有效的。
17、④声非加疾()也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⑥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8、结论: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19、木———受绳———→直改变自己
20、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现在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差不多,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以此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所以学习可以使自己可以提高。
五、劝学反面论证
1、善假于物也:于,介词,引出对象,可不译。(如《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2、基础的东西,对事物的发展壮大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进取的动力,是事业的基石,是通往理想的阶梯,是未来成功的前提条件。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未来的一鸣惊人的演奏家,那么现在你就得不厌其烦地反复弹练那一个个单调乏味的音符,先练就娴熟的指法。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未来的书法名家,就请你先练好那一点一横一撇一捺,由楷书而行书,由行书而草书。反之,现在不打下深厚的基础功底,一挥笔就想写出行云流水,龙飞凤舞的草书,其结果必然是毫无韵味风致,只能是信手涂画而已。
3、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
4、②青,取(提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比)水。木直中(合乎)绳,车柔(róu,古通“揉”,使东西弯曲)以为(把……做成)轮,其曲中规(圆规)。虽有(通“又”,再次)槁(gǎo,枯干)暴(pù,通“曝”,晒干),不复挺(直)者,车柔(动词用作名词,指用火熨使物弯曲这道工序。)使之然也。故木受绳(用墨线量过)则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金(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砺(lì,粗磨刀石)则利(锋利),君子博学(广泛地学习)而(表递进)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参省(检查)乎已,则知(通“智”,智慧)明而行无过矣。
5、例如中心论点为“人要有修养”的议论文,按照这种结构可以如下布局:
6、教学要点: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7、本段主旨: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8、第三小节,论据二:讲学习的作用〔必要性〕。
9、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10、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11、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
12、教师出示问题:荀子在本段中强调了哪些优秀学习品质,除了运用比喻论证外还采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1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
14、比喻的巧用〔典故之二〕
15、(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6、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17、第二层:以骐骥——驽马,朽木——金石两组比喻构成的对比论证学习需要不断坚持,要能持之以恒。
18、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一段(学生找出中心句):提出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二段(学生找出中心句),“善借于物”即善于向外界学习,这样就可以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谈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学生找出中心词):“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强调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19、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0、跂:踮起脚后跟。(可利用“足”字旁及语境推敲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