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读后感【文案100句】
【琪琪句子迷】精选西行漫记、西行漫记读后感100句文案,广大句子迷们可以一起来欣赏这100句西行漫记读后感!
一、西行漫记
1、这得益于当时苏区对他这位外国记者的坦然接纳。他在书中记录了周恩来十分坦荡地对他说:
2、与红军同吃同住,深度采访
3、所以,《西行漫记》封面上的号手并不是一名真正的号手,斯诺想向世界表达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必胜的信念。
4、正在犯愁之际,斯诺看到了体格健壮,腰挎手枪的谢立全(1917—19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那天,19岁的谢立全身着当时并不多见的新军装,这是他刚刚参加完一场胜仗得到的奖赏。斯诺赶忙拉着谢立全到豫旺堡的围墙附近,拍下了这张名为“抗战之声”的珍贵照片。
5、《红星照耀中国》的文体是纪实报告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RedStarOverChina)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6、斯诺发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那片区域,跟国民党统治的中国,仍处同一个时空环境下,但其实是两个世界。这种情感上的变化加上一手的这种直观的认知,使得斯诺比那个时代的大多数西方人更加准确的看待中国,预见中国未来的发展。他的很多判断,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以及卢沟桥事变之后爆发的全面抗战当中国民党和共产党的表现,都有所证实。当然,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成了共产党最好的朋友,也成了新中国最好的朋友。
7、《红星照耀中国》(RedStarOverChina)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8、在陕北,斯诺和毛泽东在一起
9、“但是在四川,大家害怕红军,不是像害怕土匪一样吗?”一个非常标准的记者提问,甚至有人会说CNN、BBC的套路是祖传的。有意思的是,就像在街采的时候会被怼一样,斯诺悄悄地被怼了一下。年轻人说:“这个就要看情况了,有钱人是害怕他们的。地主、做官的和收税的都是怕的,可是农民并不怕他们,甚至他们还欢迎他们。”
10、斯诺认为,红军之所以条件艰苦却依然斗志十足可能来源于他们独特的精神面貌。
11、将军逝世后,按说可以晓谕世人这段珍贵的史实了,但深知丈夫人品的苏凝始终尊重丈夫的意愿,将这段历史小心翼翼地藏在心底。
12、红心不仅照耀中国,甚至还将照耀世界,斯诺当时已经预感到,虽然他当时的报道局限于中国的西北角,但是最终这次从西北角里走出的人,他终将影响整个世界。这4个月的旅行使得记者斯诺在情感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从它的领导者到基层,有了很深刻的印象。
13、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详细记述了“西安事变”的具体经过、结果,以及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并分析了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挑战及其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
14、熟悉美、英、法、日、德等国军队的斯诺认为,他们不见得能吃得消红军战士在长征中所经历的“风吹雨打、食物粗粝、住所简陋、长期艰苦的生活(theRedstookaterrificpummellingfromallsides,sleptintheopenandlivedonunhulledwheatformanydays)”。
15、图:埃德加.斯诺(左一)与毛泽东主席在一起作者供图
16、战争年代里照相只是偶尔为之,枪林弹雨才是常态。戎马倥偬的谢立全没有看到斯诺写的书,更不知道“红军小号手”的形象早已传遍全世界。
17、作为一个力求客观报道事实的记者,大量使用各种修辞手段不仅未影响其文字的客观性,反使读者对这事实有更真实的了解与把握。修辞手段的运用,成为传达作者所见所闻所感的有效方式。
18、当时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即志丹县志丹县,原名保安县,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理位置为东径108°11′56″~109°3′48″,北纬36°21′23″~37°11′47″之间。
19、第六篇红星在西北讲述了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西北大灾荒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各方而政策。
20、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
二、西行漫记读后感
1、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2、这种交往和接触,有效地克服了意识形态偏见所带来的刻板印象,超越了狭隘的意见认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西方中心主义居高临下的那种观察,从而最大限度的在他能力范围和条件所及,还原出了一个真实的场景。这个真实的场景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影响了普通的受众,它对于美国政府的决策者也产生了影响。
3、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4、0几百年来,中的文人一直要努力凌驾于人民之上,跻身于高高在上统治人民大众的一小批官僚阶级之列——所凭借的手段就是把象形文字和仅有的一些知识据为己有,以此来控制乡村的愚昧的武器,而不是用来启蒙。但是新的孕育却产生了一种现象——这个婴儿不但要同“愚昧的大众”共享知识,而且要把大众理想化。
5、斯诺问毛泽东苏维埃是否主张取消不平等条约。毛泽东回答,那些援助中国或者并不反对中国独立和解放战争的国家,应该请他们同中国保持密切的友好关系;那些积极援助日本的国家,当然不能给予同样的待遇。在当时抗日战争的背景下,对于友好国家,中国愿意和平谈判互利的条约。对于其他国家,中国准备在更广泛的范围上跟他们保持合作。后面有一段给我巨大的震撼,因为他挑战了我的整个认知结构。
6、1938年2月10日,由胡愈之策划,林淡秋、梅益等十二人集体承译,以复社名义出版的《RedStarOverChina》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孤岛上海问世。考虑到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的缘故,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
7、红军的文艺工作者(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埃德加·斯诺摄)
8、斯诺为谢立全拍摄的吹号照
9、到了1972年的2月份,他回到瑞士后不久,“小球转动大球”发生。美国乒乓球队第一次应邀访问了北京。尼克松总统来的时候,斯诺是想来的,但他身体不好。1972年2月15号上午2点20分。斯诺就与世长辞了。
10、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
11、以现代人的视角去观察红军,或许会以为他们的生活很艰苦,而实际上红军战士在当时算是很幸福的了。为什么呢?因为红军战士们奉行官兵平等,比如在观看人民剧社的演出时,共产党的领袖和红军的高级指挥员们,他们是散坐在战士和农民们身边的,而所有人的反应也是一副习以为常的样子。
12、斯诺当时发现他经历了很具有戏剧性冲突的场景,一方面从他本人的真实情况来说,他是从国民党占领区去找共产党,如果他被后面的白匪抓到了,他会被认为是共产党的人,而他刚进了共产党占领区,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一双警惕的眼睛,就是一个少先队员、一个农民跑了好几里地跑到了安塞,向当地报告说民团正在入侵。
13、我的职位地位,大家都不理我。我的工作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名字,可是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我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头面人物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极有兴趣。
14、斯诺采访了很多共产党的领导人,为毛泽东拍过照、采访过周恩来……如书中记载,在根据地的那段时间,作者很快乐。但生活条件确实艰难。书中有一段记载感触很深。作者有一次很想吃蛋糕,但又找不到哪里有,于是只能自己做。而最惊讶的是在动手之前竟然先写了要两个鸡蛋的申请书……是啊,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上哪儿去找两个鸡蛋呢?
15、当时正在北京京西宾馆出席海军常委扩大会议的谢立全将军看到了《人民画报》上登载的照片后,给夫人苏凝写了封信,告诉她“那个"吹抗日战争之声"的号手就是我”,并让夫人不要声张。
16、欢迎回到《旭日东升》系列第二讲,我们今天讲《西行漫记》这本书。
17、“你不是共产主义者,这对于我们是没有关系的。任何一个新闻记者要来苏区访问,我们都欢迎。不许新闻记者到苏区来的,不是我们,是国民党。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要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
18、0有一个很有造就的社会科学家名叫列宁。他曾写道:“一般历史,特别是革命的历史,总是比最优秀的政党,最先进阶级的最觉悟的先锋队所想象的更富有内容,更多种多样,更生动活泼。‘更巧妙’。
19、相反,他倒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就像神气活现地仿佛一个大人似得跟在他旁边走得“红小鬼”一样,他的胳膊爱护地搭在那个“红小鬼”的肩上。
20、《西行漫记》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该书不断地再版和重印,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
三、西行漫记讲的是什么内容
1、当时西安事变刚过,蒋介石惊魂未定,国内政局扑朔迷离,出版革命书籍谈何容易?胡愈之左思右想,先联络十几位文化宣传界有识之士,商议出书之事。胡愈之慷慨陈词:“国民党封锁苏区内幕,大肆污衊中共,使民众对共产党、长征、红军、苏区大有误解,现在提倡国共合作抗日,这本书如能在沪上出版,必能帮助广大民众真正了解中共和红军长征真相,为全民抗日产生强大精神动力!”
2、EdgarSnow,RedStarOverChina,1972,PenguinBooks
3、《西行漫记》最后一章写的是西安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前夕,蒋介石飞往西安督促张学良“剿共”,但奉系东北军将领张学良与西北军将领杨虎城,两人为了民族大义,用“兵谏”的方式逼蒋抗日……后经中共调停,此事得以和平解决。张学良也因此被蒋介石软禁,直到上世纪末才被释放。
4、“萨德门”“干政门”相继来袭,韩企盼中国市场平稳|国际
5、1936年,斯诺(右一)在陕北革命根据地(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6、时间来到了1971年,新中国已经成立,斯诺则再次成为了中美两国的信使,他来到中国访问并且再次见到了毛泽东等多位国家领导人。在中美建交前不久,斯诺登去世。
7、好词:轻巧灵便、飞速驰骋、轰鸣奔驰、呼啸而过、风驰电掣、扬帆远航。好句:记住:喝酒不要超过六分醉,吃饭不要吃过七分饱,爱一个人不要超过八分。要平凡,但不平庸;要大胆,但不大意;要敢说,但不空说;要多思,但不乱思;要大干,但不蛮干;要谦让,但不迁就;要虚心,但不虚荣;要勇敢,但不蛮横。从不随便牵手,更不随便放手。爱情就像存在银行里的一笔钱,能欣赏对方的优点,这是补充收入;能容忍对方的缺点,这是节制支出作家三毛对爱情的比喻。为自己活着的人,低劣;为别人意见活着的人,渺小;为别人幸福活着的人,高尚。
8、正因为有了斯诺,他从进入红区开始到离开保安,先后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采访行动描绘了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贺龙、毛泽东、林彪、刘志丹、彭德怀、徐海东、朱德、博古、李德、蒋介石等名人形象。这些记载有的与现代人的刻板印象有所出入,有的则又进一步丰富了对他们的认知。
9、《红星照耀中国》的原名就是《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西行漫记》是美国的译法,翻译成中文就是《红星照耀中国》。
10、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11、因为这本书,“红区”和中国共产党慢慢被全世界的人所了解,改变了共产党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也因为这本书,许多国际人士也冒险来“红区”考察,比如来中国救治伤兵、创办卫生学校的加拿大的胸外科医生白求恩。
12、简单来说,就是这本书因为是一种类似新闻报道的采访形式,所以相对来说会比较真实客观,也就比较令人信服。
13、第十一篇回到保安讲述了在敌人封锁下的保安地区,红军丰富多彩的生活。讲述了俄国对于红色中国的影响以及德国顾问李德指挥作战时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
14、经过四个月艰苦采访,斯诺写下大量通讯报道,最终集结为《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他还动情地向北大、清华、燕京的师生们介绍在陕北的所见所闻,放映了他在延安拍摄的影片资料,让人们第一次见到红军领袖的形象。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毅然将《红星照耀中国》交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三个月后新书问世,立即在国际社会产生巨大轰动。西方媒体热评“此书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震惊世界!”
15、0只内战,不抗日,难道这是爱?——张学良
16、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变改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
17、音频来自博雅小学堂APP《名著精讲》
18、毛泽东的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但因为是湖南人,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他甚至用辣椒蘸着馒头吃。除了这种癖好之外,他对于吃的东西就很随便。
19、1939年,斯诺又一次到了延安和毛主席进行了谈话,后来在《密勒氏评论报》发表了评论。1941年,斯诺对于皖南事件作了如实的报道,并为此受到了国民党安全和情报机构的严厉打击,被迫离开了中国。1942年至1943年斯诺又来过一次中国,以后他再到中国来就变得越来越难了,49年以后就更不用说。
20、斯诺一听到土匪就来精神了。说“你说土匪是说红军吗”。“不不不”,那个年轻人马上纠正。“不是红军,虽然四川也有红军,我是说土匪”。然后斯诺记者的精神就开始发挥,问道:“可红军不也就是土匪吗?报纸上总是把他们称为‘赤匪’或者‘共匪’?”
四、西行漫记的作者
1、《红星照耀中国》(RedStarOverChina)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
2、“直到吃晚饭的时候毛泽东才来,他用劲和我握了握手,以平静的语调寒暄了几句,要我在同别人谈过话后,熟悉一下周围的环境,认识方位,然后去见他。说完之后,他缓步走过挤满农民和士兵的街道,在雾霭中散步去了。”
3、既然美国和英国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为什么他们在中国驻有军舰和军队?
4、他记述了大量他和边区的“红小鬼”少先队员们交往的例子。早期他并不了解应该如何跟他们交往。他刚到保安的时候,有两个小朋友做勤务兵为他服务。他让别人给他倒水的时候,用了“喂”。“红小鬼”完全不理睬他。而他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然后周恩来提醒他,跟红小鬼说话,你要说“请”。
5、1938年2月在中共地下党支持下,由胡愈之出面主持,经林淡秋、梅益等12人集体动手、分别承译,仅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将《红星》全书译完,并改名为《西行漫记》,以实际并无社址和门牌的“复社”名义,在沦陷后的上海“孤岛”秘密出版了。
6、一九二八年,二十三岁的美国青年埃德加•斯诺(EdgarSnow)以见习记者身份派驻中国,来上海担任英文周刊《密勒氏评论报》助理编辑。他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施乐”,寓意要给人带来快乐。一九三一年经过一番努力,斯诺有幸在上海一家咖啡馆采访到孙中山遗孀宋庆龄女士。宋庆龄让斯诺了解到中国的政治内幕、历史概况以及她正在为民权保障同盟所做的工作,宋庆龄的革命意志和坚定信仰大大感染了斯诺,使他深为她的人格魅力而震撼,两人也由此结下深厚的革命友谊。此后,斯诺出任多家欧美媒体驻华记者和通讯员,一九三五年还与妻子一道勇敢地走上“一九”运动的前列。
7、斯诺对于延安的访问,其实是双方以一种不那么刻意的方式共同合作的结果。共产党人希望找一个合适的美国人或者是外国记者对延安进行一次访问,介绍延安的真实情况,介绍共产党人的真实情况,突破国民党的封锁。然后大家发现斯诺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所以他才那么顺利地到达了延安。在周恩来的介绍之下。非常顺利的他又从安塞出发,开始向保安移动。他去见毛泽东。
8、中国农民占红军的大部分,他们坚忍卓绝,任劳任怨,是无法打败的。
9、一直到了1960年的6月。他得到了中国领事馆的单独签证,才第一次来到了解放后的新中国。1964年至1965年初再次访问中国。之后1970年10月,斯诺同夫人一起来华。那年国庆节10月1号的天安门上,他同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见了面。第二天他们见面的照片直接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套红的标题。10月28号他和毛主席进行了长时间的也是最后一次谈话。这是七届二中全会以后,非常重要的一个特殊时期的谈话。
10、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RedStarOverChina》、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或《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11、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12、我暗自想,周恩来一定是个狂热分子,因此我想寻找这必有的神色。但是如果说有这种神色的话,我却没有发觉出来。他谈吐缓慢安详,深思熟虑。
13、《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长大后成为一名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4、战士们每日的日程包括训练、学习、运动等,文盲率远远低于同时期的其他军队,并且接受了良好的政治和战术教育,他们在列宁室里甚至讨论国际局势问题,可见共产党并没有把战士们当成自己扩张势力的棋子。
15、起初从外界了解到周恩来30岁以前的革命活动和成就,他以为周会是一个“狂热分子”,后来却发现“他谈吐缓慢安详,深思熟虑,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
16、他笔下的周恩来是一位“书生出身的造反者”,“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17、而带领民团入侵的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洋鬼子,也就是斯诺。斯诺被当成一个当地反动政府请来的外籍反动军官,带了一百多个白匪要入侵安塞。斯诺觉得这个事情略搞笑。而正在斯诺克感到担心,担心他们会不会真的把我当成带领那些民团的头子。
18、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为什么换书名,内容有什么不同,具体看以下方面:
19、在这部著作中,斯诺披露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真实地还原了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到1937年间艰难却辉煌的发展历程,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画卷。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RedStarOverChina》、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或《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导文学终于诞生。
20、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诬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五、西行漫记作者简介
1、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际,笔者想起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不朽名著《红星照耀中国》(RedStarOverChina)。今年正逢斯诺先生赴延安采访八十周年,又逢该书中译者胡愈之先生逝世三十周年,不禁想起那些尘封的历史珍闻。
2、斯诺坐在车面喝着浓茶,青年很快跟自己攀谈起来,不免谈到了政治。年轻人已经结婚了,他妻子的叔叔是个铁路职员,他拿了一张免票证,他靠私人关系坐车。他说他要回到离开7年的四川老家去,但据说他的家乡附近有土匪在活动,所以他不肯定能不能回去。
3、▌(回眸百年致敬青春)更多推荐阅读
4、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5、特朗普叒摊上大事儿了?ISIS策划恐袭就职典礼
6、为避免查禁便于流传而更名的中译本《西行漫记》,全书共12章56小节,其中第5章《长征》和第4章《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可说是全书的骨骼与灵魂。同时书中还配有斯诺在陕北所摄的数十帧珍贵照片,又另附两张描绘精致的长征路线图和西北边区图。
7、1936年,周恩来在陕北延安的保安县。
8、全书据1937年伦敦版忠实译出,增补了“复社”版因故未译的涉及共产国际李德的《那个外国智囊》(见第11章第5节),使全书还原为12章57小节,恢复了在英美各国风行一时的英文本初版的历史原貌。同时对英文版中一些史实错误以及人名、地名、书刊名称的拼写错误也作了一些必要校正。因此它可称之为《红星》在中国流传数十年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崭新全译本,初版30万册,很快售罄,两年左右即发行165万册。
9、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深入陕北
10、正义迟到了它值不值得原谅|祭聂树斌
11、几百年来,中的文人一直要努力凌驾于人民至上,跻身于高高在上统治人民大众的一小批官僚阶级之列——所凭借的手段就是把象形文字和仅有的一些知识据为己有,以此来作为控制乡村的愚昧的武器,而不是用来启蒙。但是新的孕育却产生了一种现象——这个婴儿不但要同“愚昧的大众”共享知识,而且甚至要把大众理想化。
12、他对毛泽东的饮食等生活习惯也有记录,历史书上的人突然鲜活起来。
13、1936年7月13日傍晚,毛泽东步行至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外交部,看望到达保安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美国医生乔治·海德姆,对他们来苏区访问表示欢迎。斯诺是这样描述第一次见到毛泽东的情况:
14、所以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几乎每一个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人都有一次以上的“死亡经历”,而且每次的“死亡经历”,在南京方面控制的报纸上被播出的,被刊载出来的时候都写得有头有脸,很多细节看上去像真的。当然过不久他又要死一次,然后时间长了别人都知道怎么回事。
15、斯诺想找到一种比文字更为具体的表达方式来展现“红军是中国抗日先锋队”这一主题。一个偶然的机会,谢立全进入了他的视野。
16、周恩来26岁就成了广州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领袖人物,被任命为著名的黄埔军校秘书,做了布留赫尔将军的亲信,布留赫尔将军当时是黄埔军校的第一号俄顾问,现在是苏联远东红军司令。对当时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的来说,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是个克星。但是还是不得不任命他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那是因为周恩来在激进的学员中间影响很大。
17、斯诺特别想写出的反差是,悬赏越高的人,他身边看不出荷枪实弹的保镖,前呼后拥地给他提供安全保障。他们极其安全地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斯诺跟毛泽东谈了好几次,他说关于毛泽东我可以单独写一本书,谈了很多故事,讲了很多怎么样成长起来的,他自己说跟毛泽东谈话以后写的访问记录有大概2万字。
18、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为什么来到中国?
19、在为1938年上海复社冒着国民党封锁风险地下出版的中译本《西行漫记》写的序言里,斯诺写道:“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
20、斯诺在延安采访了三个月,《西行漫记》真实而详细地记述了我党领导人在延安时期的真实生活。此书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为躲避国民党书籍审查,特改名为《西行漫记》。出版发行后,曾一度引起国内外关注,随着此书的流传,让全世界都知道了在中国西北有个叫延安的地方,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革命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