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翻译诸军初至石头【文案100句】

2022-09-17 12:44:15

【琪琪句子迷】精选资治通鉴翻译、资治通鉴翻译诸军初至石头100句文案,广大句子迷们可以一起来欣赏这100句资治通鉴翻译诸军初至石头!

一、资治通鉴翻译

1、不过,司马光毕竟也是一代史学名家,他在批判、谴责刘彻的同时,也对刘彻作出了比较公允的定论:“秦政府终于灭亡,而汉王朝却没有事,原因何在?在于刘彻能遵守先王的圣道,知道克制,接受忠告,厌恶被人欺骗蒙蔽,喜好贤能的人,赏罚严明。到了晚年,发现过去的错误,幡然改过,而又托孤得人。这可能就是‘有嬴政之暴,而无嬴政之祸’的缘故吧。”

2、​宋神宗赵顼为《资治通鉴》作序:

3、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

4、这说明他对中国历史非常感兴趣,读史能使人进步。你那位帅气的朋友应该是个有内涵的人,对未来非常憧憬。当然,他看《资治通鉴》,里面一定有他想要的东西,他应是为来他的以后再做准备。你说他喜欢玩古代游戏,那就说明他对古代的历史是衷心而发的喜欢。

5、释义: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已有的业绩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

6、较之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时代能出现这么多的思想家,如果按人口比例来算,那时的思想家数量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的数量吧,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倡导「仁义」,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无为」,墨子为代表的墨家追求「兼爱非攻」,还有苏秦张仪为代表的巧舌如簧的纵横家、阴谋家、法家等等,让这个纷乱复杂的历史时期变得精彩纷呈、生机盎然。

7、这篇序文写于第一册完稿之后,在翻译过程中,发现把死文字变成活文字,而又要保存死文字的原意,有时比新的创作,还要困难。而文言文最大的特征是,没有主词,往往前言不照后语,前言在东,后语忽然在西,难以连贯。典故堆砌,意义更容易混淆。以及地名今注,官名今译,全都费尽思考。几乎每一行都有一个地雷,不清除便不能前进一步。而彻底解决,时间又不允许——有些问题可能要聚讼累年。但我仍继续下去,孜孜不息,竭尽全力。

8、《资治通鉴》原本用的是十一世纪知识分子使用的文言文,对二十世纪以降的现代人讲起来,已显得过度生涩艰深。从前,人们生活内容单纯,知识分子可以把全部生命,投入经史。而今社会节奏快得像一列狂奔的火车,人们连翻查工具的时间,都付阙如。假使再没有现代语文本问世,价值连城的《资治通鉴》,将有尘封的厄运。

9、大分裂时代三〇四—五八九年

10、(译文)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与有识之士齐心协力地处理政事,也并不例外。但以往在任用贤才的时候,掌权的并非不具备知人善任的见地,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病,是由于过多地考虑情面的缘故。

11、太后于是就提拔柬之任秋官侍郎;过了很久,终于任用他当宰相。仁杰又曾经举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等几十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为名臣。有人对仁杰说道:“天下贤才,都出在您的门下了。”仁杰说:“我举荐贤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自己。”

12、上官桀和儿子上官安上下其手,先是将上官安年仅五岁的女儿“嫁”给九岁的小皇帝当“皇后”,将自己家族与皇权牢牢绑在一起。而后,又千方百计想排除霍光而独揽辅政大权,结果宫斗失败。黔驴技穷的上官安竟孤注一掷,密谋造反,妄图一了百了,废掉当今皇上,让自己老子上官桀来当皇上。最后,蚍蜉撼树、折戟沉沙,满门灭斩、灰飞烟灭。

13、《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编著的编年体史书。古人记史,是为了寻找规律,找出朝代兴替的规则,以提供给当代的最高统治者使用。“资”,给,提供。“治”,治理。“通”,全面的,通用的。“鉴”,镜子,对照镜子,可以体察自身的过错。所以“资治通鉴”的意思就是“用来给帝王统治参考的前代历史事实”。《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的纪传体史书。这个名字就简单了,“史记”,倒过来就是“记录历史”。司马迁虽然是史官,但是他写这本书并非简单为帝王提供参考,而是要“成一家之言”,寻找历史发展、英雄起落、朝代兴替的规律,要“立一家之论”。所谓“文章两司马”,是指司马相如、司马迁,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学性不如前两位司马。

14、全套12册,零删减全量内容+权威全译的《白话资治通鉴》读本,原价589元。限时只要199元!直接省下近四百元!

15、因为这个儿子是由于妾原踩大脚印而怀孕,所以姜原认为有了这个儿子是不祥的,生下来之后,就把这个孩子「弃之隘巷」。说来也奇怪,这个婴丢在地上,马、牛等动物过去时都不敢踩;又「弃渠中冰上」,这一次更神奇,飞鸟以其冀覆荐之」。所以「姜原以为神」,就把他养大了,因为当初曾经想丢弃,所以就起名叫弃。

16、帝普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名,即五帝之一的高辛氏。的一个原妃叫姜原,有一次姜原去野外,发现了一个巨人脚印,不知为什么,她看到这个脚印感到「心忻然悦」,想要用自己的脚去踩一下这个脚,就踩了一下,踩了之后却发生一件神奇的事姜原怀孕了。这样一件在今天的人看来是不可能的,不过因为年代久远,又因为古人往往认为帝王出世必有「异相」,因此这个事情越描叙越玄奇了。

17、“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18、《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

19、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20、无纾目前之虞,或兴意外之变。人者,邦之本也。财者,人之心也。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矣。

二、资治通鉴翻译诸军初至石头

1、上官家族覆亡后,霍光大权独揽,只手擎天,整个家族的荣华富贵一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炙手可热、如日中天。连偏僻的民间人士都已看出霍光家族极其狂妄、盛极而衰的端倪和趋势。

2、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3、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4、玄龄等人拜了拜说:“陛下说的这一番话,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啊。”

5、(译文)贤能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磨损他们的志气,愚蠢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增加他们的过错。况且富有的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怨恨的目标,我既然没有教化子孙的才能,也不愿增加他们的过错而落下怨恨。

6、《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7、太后信任倚重狄仁杰,(在这方面)大臣们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太后)常叫他国老而不称呼名字。仁杰喜欢当面揭发奸伏,在朝廷上争辩是非,太后常改变主意依从他的主张。仁杰因为年老有病多次请求退休,(可)太后并不准许。

8、问题是,霍光有一个致命缺陷或不足,那就是律己尚可,但治家无方。尤其是他那个名叫“显”的老婆,为了能让自己女儿嫁给皇帝当皇后,从而获得更大的家族权力和势力,竟利令智昏、胆大包天,趁着现皇后——皇帝结发妻子生产之际,残酷设计将其活活毒死!而霍光得知内情后,竟无动于衷、一味包庇,为此给整个家族埋下了一颗原子弹级别的定时炸弹!

9、你有了权力,别人就会觊觎;你不捍卫权力,别人就会来争夺或掠取。而如果想要一直葆有权力,那就只能攫取更多、更大的权力。所以,象上官家族、霍氏家族这样已经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家族,甚至都已经和皇权结亲联姻的家族,依然会感到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仍不足以稳固,最后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谋权篡位的“大逆之道”,这其中的原因和内涵,就是上面所说的那些道理啊!

10、此文出自北宋司马光等人《资治通鉴》

11、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场,在分裂时代,如三国,魏有纪,蜀、吴无”纪“;南北朝时代,南朝有”纪,北朝无“纪”;五代有“纪”,二十国无“纪”。又如《通鉴》载魏明帝太和五年:“(诸葛)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

12、又是一个英雄失意的结局,忽然之间这个故事,就有了别一样的教育意义。

13、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有余姚重刻本,亦多残缺。中华书局据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加以标点校勘,重新出版,是《通鉴》较好的版本。

14、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大智慧,一书囊括

15、从典籍记载看,声威教化所至,三代不能到的地方,国家都已经全部兼并了。我以为应该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托给他四镇,恢复已灭亡的高丽国,让它的国王高氏镇守安东。我们可以节省戍守远方的军费,集中兵力于边塞上,让夷狄没有越境侵侮的祸患就可以了,何必穷追他们藏身的巢穴,与蝼蚁之辈较量长短呢!”这事虽然没有实行,但有识之士都认为他的意见正确。

16、(38)公卿藩镇数劝进于湘东王,十一月,丙子,世祖即皇帝位于江陵,改元,大赦。是日,帝不升正殿,公卿陪列而已。

17、金庸先生早年精准预测政治局势,有人问他奥秘何在,他轻松回答——「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它帮助我了解中国的历史规律。

18、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19、代表作:《资治通鉴》《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20、父亲从六十四岁译到七十三岁,虽然没有一九六八年在调查局黑牢里那种“甲尽血出,和灰成字”的悲凄,但是《通鉴》十年,是另一个“十年牢狱”。他案牍劳形、翻书阅卷、一笔一刻、一字一格,能译出这一千万字,真够壮烈,幸未成仁。《柏杨版资治通鉴》每册首刷一万本,在台湾只有两千万人口,这种成绩值得欣慰,这也都是现代语文的伟大功绩。

三、闻鸡起舞资治通鉴翻译

1、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要我就此放弃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交还朝廷,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这实在是不行的啊。为什么呢?实在是怕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垮台,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因此不能只为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这是不能干的啊。”这就是后来为历朝历代所推崇的“慕虚名而处实祸”那句话的由来!

2、1954年,毛泽东在与历史学家吴晗谈话时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叙事有章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读这部书,可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3、“国不爱我,我为什么要爱国”。“一个鼓励为国去死的国家,是不值得人去爱的。”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文明进程的发展,人们对于怎样爱国、为何爱国、爱什么样的国,在认识和觉悟上较之古人已有很大进步和提高。

4、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

5、一九八三年,父亲开始着手筑砌这庞大的文化工程《柏杨版资治通鉴》,他希望能使更多的人,有能力阅读这部沉睡在图书馆里的智能宝典。而他在“臣光曰”之后,加注“柏杨曰”,同时写出自己读史的心得。

6、我们重点说的是,东周之后的事,因为我们的司马光老先生就是从东周之后开始写的。下面先说说东周的来历,公元前771年,居住在现在甘肃省通渭县境内的犬戎部落攻入周王朝的首都镐京西安。括弧内为现地名,幽王被杀,一把大火,宫室尽毁,犬戎劫掠而去。这个幽王就是为得千金笑而烽火戏诸侯周幽王。

7、​柏杨翻译的司马光进呈《资治通鉴》表文:

8、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乎惧而不敢违。

9、致使士大夫故意弄脏自己的衣裳,收藏起车子、服饰。

10、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译文:唐太宗让宰相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的退下。

11、(译文)正派的女人不会跟从两个丈夫,忠诚的臣子不会事奉两位君主。做女人不正派即使再有如花似玉的美貌,纺纱织锦的巧手,也称不上贤惠了;做臣子不忠诚,即使再才气过人,足智多谋,政绩卓著,也不值得看重了。什么缘故呢?因为大节已经亏缺了。

12、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13、点校本以清朝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注本为底本,是史学界通行的整理定本。

14、尤其在封建专制社会中,有了权力就等于有了一切,就可以为所欲为、无所不能。也因此,封建专制社会一切的“主旋律”,都是围绕着权力的斗争、捍卫和扩张来演奏、来展开、来进行的。

15、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

16、洛邑在镐京的东边,镐京在洛邑的西边,后人为了区别周朝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就把镐京时期称作西周,把洛邑时期称作东周。这都是后人加上去的,当时不这么称呼,西东周还是一脉相承。以后的西汉、东汉,北宋、南宋的命名都是这个原因,在王朝名称前加上前后东西南北,在称呼上好区别。

17、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

18、{评论}刘彻者,汉武大帝也。毛伟人当年曾将其与秦始皇、唐太宗和宋太祖并列,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代帝王。但是,后世之人对刘彻的评价却不尽一致。

19、任人当才,为政大体,与之共理,无出此途。而之用才,非无知人之鉴,其所以失溺,在缘情之举。

20、谨上奏章,请鉴。臣司马光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言。

四、资治通鉴翻译

1、意思是说,我因为随侍皇帝之便,得以见到皇帝到处封禅、祭天地鬼神、祈求长生不老等等诸种事宜。我把这些过程和相关内容都记下来了,包括那些所谓的“方士祠官之言”,但是做“法事”时所用的“俎豆珪币”啊、“献酬之礼”啊等等的实物,你们如果要看的话,那就只能和有关部门(“有司”)联系了(哈哈)。

2、它自诞生,便让后世无数英雄顶礼膜拜。

3、《资治通鉴》中“上令封”到“而退”原文如下:

4、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地区夏县)人。幼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广为流传。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是他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294卷,通贯古今,《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历经19年编辑完成。在政治观点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其政治思想比较保守。他曾说:“先王之法,不可变也”。宋哲宗元祐一年(公元1086年)为相,8个月后病故,追封为太师温国公。因而后人称他为司马温公。

5、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6、濮州刺史庞相寿因为贪污而被解任,自己述说曾经在秦王府中做门客。皇上念旧情,欲不追究让他官复原职。魏徵(征)进谏说:“过去秦王身边的人,在朝中庭外的都很多,恐怕都想依仗与你的私情而枉法,这足以使为善劝谏者心寒。”皇上欣然接受了魏征的进谏,对相寿说:“我昔日做秦王,乃是一府之王,今日做皇上,乃四海之主,不能对故人徇私。大臣都坚持这个观点,朕也没有理由违背这点!”赐给相寿帛并打发他走。相寿流涕而走。

7、人性的通病是:没有权力,想要权力;有了小权力,还想大权力;有了大权力,还想永远葆有这种权力;自己有了权力,还想子孙后代都能有权力……于是乎,对于权力的欲望便贪得无厌、欲壑难填、永无止境!

8、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惓惓也。

9、司马光则认为,霍氏家族落得如此下场,时任皇帝刘病已也难辞其咎。司马光认为,霍光死后,刘病已收回执政大权,此时就不应该再让霍光后代再过分介入朝政,而应该用“提高官阶和增加俸禄的方法,使霍姓家族富有”,并以此远离朝政。但是皇帝没这样做,反而依旧因循旧制,任由霍光后人狂妄膨胀。而在事发之后,刘病已对霍光家族“竟全部屠杀,连一个儿童都不留下,不使霍光保存一线苗裔,……未免刻薄寡恩”。

10、一本为皇帝写的书,普通人有什么阅读价值呢?

11、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12、望风而逃解释:远远望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吓得逃跑了。形容十分怯敌。出处:《资治通鉴·梁记·武帝天监四年》:“渊藻是萧衍骨肉至亲,必死无理,若克涪城,渊藻桃李满天下解释:桃李: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出处:《资治通鉴·唐纪·武后久视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13、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为什么睡不着?

14、你既然是储君,就应当以俭约为先,这样才能继承宗庙。我以前的衣服,都各留了一件,不时地拿出来看看,以警戒自己。我怕你因为如今做了皇太子而忘记了以往的事,所以把我以前所带的一枚刀,还有一盒酱菜给你,酱菜是你昔日做上士时经常食用的。如果你还记得以前的事,就应该了解我的心意。”

15、听到鸡叫,起床舞剑,是指一个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16、透过《资治通鉴》,可以看出我们所处的历史位置,和面对的祸福命运,也可看出统治阶层的心态和行事轨迹,用来作为对他们的评鉴标准。《资治通鉴》是十一世纪知识分子使用的文言文,对二十世纪的我们来说,明显地过度生涩艰深。从前,人们生活单纯,知识分子可以把全部生命投入经史,而现今社会节奏迅速,对这佶屈聱牙的文字,谁有这种闲工夫嗑牙?

17、原文: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18、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之所以遭受惨无人道的“腐刑”,正是因为这起事件。——他在汉武帝面前仗义执言,替自己好友李陵说情,坚定认为李陵被俘是迫不得已,“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因此而惹恼汉武帝刘彻,被判施宫刑。

19、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20、小分裂时代九〇七—九五九年

五、晞屡破强寇资治通鉴翻译

1、由此可见,君主只有通过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才能使显贵大臣不能蒙上蔽下,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

2、春秋三传:《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3、正是基于类似“忠君思想”等等的、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各种所谓封建正统思想观念的传承、束缚,中国的封建帝制才得以世代兴替、延续,并且曾一度如日中天、常盛不衰,从而令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在所谓的“周期律”中周而复始、反复轮回,深深陷入一代又一代、一朝又一朝“成住坏空”的悲喜剧中颠沛流离、难以自拔。

4、战国时代前四八〇—前二二一年

5、《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6、窃谓宜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之四镇,继高氏绝国,使守安东。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事虽不行,识者是之。

7、(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还能像我这么多吗?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变告辞了。

8、《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

9、《中国历史地图集》:1982年10月1日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作者是谭其骧,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历史爱好者必备工具书。

10、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本奇书,让后世无数英雄顶礼膜拜、受益无穷。

11、(译文)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12、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13、(注)司马光根据秦国商鞅实行变法,立木为信的史事,作信誉是治国之本的议论。信誉是为政的重要原则,是治国理政的法宝。只有取信于民,人民才会拥护你、支持你,国家才能和谐,政权才能稳固。得民心者得天下!

14、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

15、作家张佳玮在知乎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读《史记》多了,人会热血沸腾;读《通鉴》多了,会考虑做大事前......先学一点逻辑思辨。

16、资治通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世”,这四个字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资治育人意识。儒家史论最为重要的目的是资治育人。王船山在解释“资治通鉴”的含义时说:“曰‘资治’者,非知治知乱而已也,所以为力行求治之资也。”“虽扼穷独处,而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荣,故曰‘通’也。”“‘鉴’者,能别人之所妍媸者,而整衣冠,尊瞻视者,可就正焉。”“鉴之者明,通之也广,资之也深,人自取之,而治身治世、肆应而不穷。抑岂曰此所论者立一成之侀,而终古不易也哉!”司马光自己也说《资治通鉴》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17、白话文:玄龄等人拜了拜说:“陛下说到这个道理,是天下的福气啊。”

18、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

19、第228卷唐德宗建中四年

20、原本文帝很信任太子,太子也已经开始参与日常政务的处理。但是太子为人直率,文帝崇尚节俭,独孤皇后则痛恨男人有内宠,正好杨勇喜爱奢华,又冷淡太子妃,专宠云昭训,于是太子渐渐失去了父母的宠爱。

下一篇:赠刘景文翻译古诗【文案100句】
上一篇:关于立夏的古诗【文案100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